马可福音
导论
作者 早期教会认为约翰.马可(徒十五37;西四10;彼前五13)是这卷福音书的作者,据说他的资料来自彼得。此外,福音书的卷名──就是以作者为名──很早就在罗马世界流传;虽然这些卷名并不是出于神的默示,但是既然流传广远,表明其传统的由来甚早。马可很可能就是本书的作者,因为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。
日期、背景与目的 一般的建议为,马可写这卷福音书是为了罗马的基督徒,大约在主后六十四年,正值罗马大兴逼迫的时候(详细的说明参彼得前书)。
写作地点 对马可执笔的地点,有好些看法:加利利、亚历山太,及最常见的罗马。马可的读者可能不住在巴勒斯坦,大部分不是犹太人;这些建议中以罗马的可能性最大(有些早期传统如此主张),不过无法确定。
风格 参本注释书的福音书导论。
马可写作的原因 当年在教会里听人诵读马可福音的人,是敬拜耶稣为主的信徒,他们已经知道许多有关祂的故事。马可把这些故事串成耶稣的传记模式,他采用希腊悲剧情节的一些架构,不过结局却是圆满的,就像犹太人传统的故事,最后总是强调神的信实。古代的传记常会藉英雄来作道德典范,马可也是如此,他想让基督徒明白,基督的呼召不单让人有权柄与 * 撒但的权势争战,也要为此受苦。
因此,马可写作的对象正需要回想:神会听祷告,会透过他们的见证和信心来工作;他们也需要再度正视:在面对逼迫时,他们可能因而失丧生命。最后,藉马可所记载 * 门徒的失败,他们也可重新明了:如果他们还活不出彻底改变的生活,达不到主话语的要求,祂会继续耐心地在他们身上工作,帮助他们能全然委身。早期教会最符合马可写作的情况,是罗马基督徒于主后六十四年在尼罗的逼迫中受苦的光景。
马可的信息 马可福音中有些主题特别鲜明。譬如所谓的「弥赛亚秘密」:耶稣在大众面前尽量隐藏祂的弥赛亚身分。这样的隐藏可能出于几种原因。第一,基督,或 * 弥赛亚,是戴维家的王,只在登基的时候才正式使用这个头衔。因此,在马可福音中,耶稣最后乃是在十字架上「加冕」。第二──这个原因或许更重要,当时流行从政治的角度解释弥赛亚,但耶稣的使命与此完全不同;所以,所谓的「弥赛亚」观对祂并不适用,而最后祂乃是以自己的使命将其重新定义。祂的使命只能从祂所完成的事──即祂的死与 * 复活(九9)──倒回来了解。耶稣想尽量保持隐密的作法,也与 * 旧约一些先知类似,这些先知常在暗中工作,不求自己的荣耀,只求完成使命(如:王上十一29,十三8~9,二十一18;王下九1~10);他们经常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,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门徒当中,训练他们(撒上十九20;王下四38,六1~3)。
马可福音还有一个次要的主题,就是门徒的失败。古代的作品常会矮化配角,以衬托出主角的英勇;也会以人物的盲点来强化悲剧的效果。在马可福音中,从耶稣的使命和门徒自己的使命来看,门徒显然都大幅落后,在属灵的能力上如此(行神迹──四40,九18~19、28~29),在受苦方面尤然。在故事中,他们的鲁钝与耶稣屡次要他们全然委身的呼召,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,几乎可说,他们在故事中带有制造笑料的作用。这个主题分布各处,甚至全书的结尾都见其余音(十六7~8)。
注释书 对本注释书的读者最有用的一些参考书如下:William L. Lane, The Gospel
According to Mark, NICNT (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74); D. E. Nineham, Saint Mark, Pelic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
(Philadelphia: Westminster/London: SCM, 1977);而 Hugh
Anderson, The Gospel of Mark, NCB *1976; reprint, 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81)
也有一些文化方面的数据很不错。
一1~15
前言:引进圣灵的那一位
古代的作者常会在前言中提到整卷书的主题。马可福音一开始就介绍马可如何呈现耶稣:祂是宣讲及引进* 神国度的那一位。在这一段中,圣灵降在耶稣身上,祂与撒但相争而且得胜;在福音书接下来的记载中,耶稣赶出邪灵,医治病人,而被撒但操纵的宗教与政治首领则与祂作对,最后祂以* 复活胜过撒但的权势。由这一段可以看出,耶稣会将同样的圣灵赐给跟随祂的人,因为他们在宣讲神的国时,会遇到同样的争战。
一1 希腊文译为「福音」的字,是指一位先锋传来的好消息,而以赛亚书的希腊文译本用相关的动词来描述神的好消息,就是要重建祂的子民,带来 * 神的国。(犹太读者常以一本书的头一个字或前几个字作为书名,所以有些学者建议,马可福音原来的名称为「耶稣基督的福音」;但是在写这样一本书时,也可能很自然用这几个字起头。)
一2~3 犹太教师通常会把几处经文,或经文的一部分放在一起,特别如果其中有同样一个钥字的话(此处为「预备道路」)。因为他们对圣经非常熟,所以常不提引用经文的出处,同时因假定大家都知道上下文,也不附加说明。所以马可此处引用了以赛亚书(四十3)和玛拉基书(三1),却只提以赛亚书。以赛亚提到要为神预备道路,祂要来重建祂的子民;玛拉基提到神来要行审判,在祂的百姓中定夺一切。马可将这些论到神的经文用在耶稣身上。
一4~5 犹太人就像许多古代民族一样,有洗濯的礼仪。不过,他们只举行一辈子一次的洗礼,就是非犹太人要归信犹太教的时候,必须受浸。非犹太人归入犹太教,必须在一位专业的宗教人士督导之下浸入水中。约翰的 * 洗礼符合这个模式。
犹太人在做错事、求神赦免、决心改变时,也要「* 悔改」。(*
旧约先知常把这种希伯来观念讲成从罪「回转」过来;不只是「改变心意」──这里希腊文的字面意义──而已。)不过,真正的悔改(或离开错误、以正确的方式生活),乃是指一位非犹太人决定要顺服以色列之神的教诲。
若对犹太人说,他们需要受洗或悔改,就像非犹太人一样,会激怒他们,因为这样讲无疑是挑衅犹太人的得救观。大部分犹太人认为,只要他们出生于犹太人的家,而且没有违背神的律法,就会得救;约翰却告诉他们,他们必须和非犹太人一样,才能来到神面前。约翰的洗礼表明,凡要到神面前来的人,都须履行同样的条件。
约但河很自然成为约翰要百姓受浸的地方,不过这个地点也许亦让人想起以色列得救的历史(书三~四章)。约翰到「旷野」,或许也让人想起以色列的历史,尤其以赛亚书四十3预言,在那里将出现新出埃及的先锋,同时许多犹太人也期待,* 弥赛亚会像新的摩西一样出现在那里。
乌瞰约但河注入加利利海
_
一6 当年也有一些穷人穿着与约翰相仿,吃蝗虫野蜜度日(* 死海古卷甚至教人怎样吃蝗虫)。但是这里最重要的一点为,旧约强调伊莱贾是如此穿着,且不靠社会的供养过日子,而约翰就像他一样(参:王上十七4、9)。大家都期待在末日之前伊莱贾会先回来(玛三1,四5~6)。
许多犹太人相信,自从玛拉基之后就再没有真正的先知,而在末日临近之前,不会再有先知出现。但马可要我们明白,约翰真是先知。
一7 门徒服事老师,有时就像奴隶侍候主人一样,除了最卑贱的杂事──如为主人脱鞋──之外。约翰觉得自己连当 * 弥赛亚的奴隶都不配。
一8 旧约有些经文提到,* 圣灵会如水浇灌下来。这些经文多半是谈到 * 神的国出现时的光景,那时神要洁净祂的子民,赐给他们能力,为祂说话(赛四十四3;结三十六25~27;珥二28~29)。在耶稣的日子,犹太人的传统仍然强调,到了末日圣灵会洁净百姓,并膏人说预言。
一9~10 天裂开或许暗示 * 国度临近了(赛六十四1,六十五17)。虽然古时的作者用鸽子象征各种不同的东西,这里或许暗示神对新世界的应许(创八10~12)。
一11 犹太教师认为神不再透过先知说话,他们相信,如今祂会从天上(bat kol)直接用声音对他们说话,不过他们认为,* 预言比这种话语更重要。马可在此显示,不单有天上的声音,还有约翰对耶稣直接的预言为耶稣作见证。
在犹太人的故事中,天上的声音有时会引用圣经,大部分学者认为,这里的声音提到的经文有两、三处:诗篇二7,论到掌王权的 * 弥赛亚,* 神的儿子;以赛亚书四十二1,论到受苦的仆人;创世记二十二2,论到亚伯拉罕献上他的爱子为祭。与马可的经文字句最接近的,是诗篇二7和创世记二十二2。
一12~13 一般相信,魔鬼群聚之处为澡堂、墓园和旷野。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,耶稣在* 撒但自己的地盘内与牠争战,是何等紧张。与野兽同处而能安然无恙,显示神的保护(结三十四25;但六22)。
一14~15 耶稣信息的总纲也是马可* 福音(或好消息)的总纲(一1):倘若相信这项好消息,就是相信神即将实现祂给百姓的一切应许,就应当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祂(有关 * 悔改,见一4~5的注释)。
犹太人承认,神在统管宇宙,但他们每天都祈求,盼望 * 祂的国(或祂的治理)早日临到,到那时祂将管辖地上万族的人。他们相信,那时人人都将顺服神。但是福音书声明,耶稣的来临分为两次,国度的临到分为两个阶段:神未来的治理现在已经实现在顺服之人的生命中;而当耶稣再来的时候,必会在全世界实现。但是当时约翰还无法看出这样的区别。
一16~20
放下的动力与耶稣的呼召
古代的作者常把教训与榜样放在一起,马可亦不例外。提到耶稣呼召人归向神之后,他就记载了一个例子,描述真有跟随耶稣的人这样实践。
巴勒斯坦有钱的犹太人很少,大部分人都很穷。渔夫则介乎富人与穷人之间(与全国其他地方比较起来,加利利的区分还不算太明显)。雅各布与约翰必然不是穷人──他们还有「雇工人」(20节),有钱人才能如此(这个名词也可以指租用的奴隶,不过最可能是指受雇的自由人)。彼得和安得烈可能与雅各布、约翰同行同工(路五7~10);我们知道当时有些渔民会组团合作。这段经文显示,* 门徒离开工作,不是因为事业失败;乃是放弃了收入丰厚的职业。
在耶稣的时代,许多犹太教师认为,最大的诫命便是孝敬父母。突然离开家人与家庭事业,是很大的牺牲,也与民风相悖。
* 门徒常会自己去拜师。由于作门徒常必须暂时离开平日的生活,告别妻子、孩子,因此一般人常在深思熟虑后才选择老师,若老师不是留在一个地方教导,而会游走各地,顾虑就更多了。
一21~28
权柄超过魔鬼
渔夫的故事说明了耶稣的权柄彰显在跟随祂的人身上,而下面这几节则说明,祂的权柄超过邪灵(参一12~13)。* 旧约中只有一次提到赶鬼,是戴维所行(撒上十六23)。犹太人的文学里常提到魔鬼的出没,而在福音书里(除 * 撒但之外──可一13),邪灵只出现在附着的人身(其次的选择则为猪群──五12)。耶稣第一次赶鬼的地点,或许让马可的读者大吃一惊:竟在敬拜神的地方。
一21 大部分 * 会堂都是群众集会的地点,也是祷告、研经的地方。若有外地教师来访,会堂的带领人常会请他们讲演,尤其是在安息日之时。考古学家发现了迦百农的会堂,用黑陶石块筑成。后期的会堂比较华丽,但在这所第一世纪的加利利会堂内,大部分人可能只是铺张席子,坐在地上。
一22 会堂的崇拜或由祭司带领,或由我们所谓的「平信徒」带领,而在讲解旧约的时候,必然是由对经文最熟悉的人来分享。许多本地教师都是乡里的 * 文士,他们也为乡人写法律文件,或作解释;有些会教孩子圣经。大部分教师都会尝试讲解
* 律法(通常是按所读的经文来讲),说明正确的翻译应当为何,如何应用,或说明其传统。耶稣的教导比这种讲解方式更进一步。
迦百农会堂遗址
_
一23~24 魔鬼(有时亦称为「污秽的灵」,如:* 禧年篇十1)常与法术相连,术士会指出灵界势力的名字,以制服牠。有些学者认为,此处魔鬼是要用这个办法来制服耶稣(「我知道你是谁」,在术士的教科书里,是用来制服灵界权势的术语),若是如此,这一招就不管用。古人常以为魔鬼有超然的知识;这些魔鬼会认出耶稣真实的身分,并不希奇,而在场的人则无法辨认。「圣者」通常是神的称号,但是此处「神的圣者」可能是「神右边的使者」之意;在犹太文学中,魔鬼承认自己无法伤害与神亲密同行的人。
一25~27 「不要作声」(* 所罗门之约)这类命令可以斥责魔鬼,并将其制服;在* 新约与其他古代文学中,斥责从来没有正式的声明,如「我斥责你」。无论是谁在赶鬼,魔鬼出来的时候,通常会制造骚动,表明牠们正在离开。
虽然驱魔人──要帮人赶鬼的人──有时也会用「某某,出来!」之类的话,但必然包括在冗长的咒语之内。一般赶鬼的方法有二:(1) 让魔鬼不舒服,或受惊而离开(如:把很难闻的菜根放在被鬼附之人的鼻孔下,希望魔鬼受不了);(2) 求告权势更大的一个灵,来赶走力量较小的灵。但耶稣只简单的吩咐邪灵离开,就有效果,因此周围的人莫不大感惊讶。犹太文学中曾称赞从律法中得到新亮光的教师,有时也会说,某些大受欢迎的教师有能力行神迹;但是耶稣似乎别树一格(「新道理」)。
一28 加利利的乡镇靠得很近,因此消息很快就会传开。
一29~34
医治者的名声
一29~31 新婚夫妇通常住在丈夫的家中,等到赚够了钱,才搬出去。许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不久就过世了,所以西门和安得烈可能承受了父母的家。西门的岳父或许已经过世,西门和妻子就把成为遗孀的岳母接到家里来住。当时照顾岳家的情形,比现代要普遍得多。
一32~34 安息日到周六的日落结束。马可提到「日落之后」,让我们知道安息日已经结束了,因为安息日背人或抬人是违反规定的。
全镇的人都聚集「在门前」,因为迦百农一带多数房屋都只有一个房间,再大的家也容不下多少人。门前或许通到大街,或许面对一个和邻居合用的院子,加利利许多城镇都是如此。能行神迹的教师,很快就会吸引大批的群众。
一35~39
独自祷告
一35~37 聚集的人群带来另一个问题:在古时的这种乡镇里,几乎找不到可以独处的地方,因为街道很狭窄,有时一大间屋里住了十几、二十个人;镇上大部分是四栋房子共享一个院子。加利利的人口众多,乡镇一个连一个。不过,如果起得早,在镇边的山丘地还可以找到安静无人的所在。一般人太阳升起就去工作,因此耶稣必须在黎明之前就出门,才找得到安静祷告的地方。
一38~39 「乡村」一字是指较大的农村,按普通自治村的架构治理的地方;这些地方还没有听过耶稣。最多人聚到祂那里的情况,是开市的日子或安息日,在会堂中,而工人下午放工的时候,或傍晚,人也会很多。
一40~45
洁净长大痲疯的
大痲疯是很难看的皮肤病,圣经要病人与社会隔离(利十三45~46),不过圣经并没有像许多犹太教师一样,指责病人是因犯罪(常为诽谤罪)才染此疾。因此,大痲疯病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人,健康的人多半对他们不屑一顾。触摸大痲疯病患是不许可的,一般人想到这种情形都会作呕。
这位患者用非常谦卑的姿态来到耶稣面前,在* 旧约里,这是向神祈祷应有的姿势,而他竟敢到耶稣面前来,也显示他具神圣的勇气。承认神有权拒绝人的祷告,表明完全仰赖神的怜悯,并不是缺乏信心的话(创十八27、30~32;撒下十12;但三18)。
律法规定,若大痲疯得到了医治(利十四1~32),必须献上特定的祭物。耶稣遵照这些规定,没有违反律法,或触怒祭司。(后来的犹太律法坚称,大痲疯患者必须先由地方上的祭司检查,才能到圣殿去,不过在耶稣的时代,这些规定是否已经实行,则不清楚。)
若有教师能行神迹,必定会有一大批人跟随,因为病人很多;这一点从加利利的温泉可以看出,据说这些温泉能治病,所以有许多人前去。耶稣行神迹不像一般异教徒使用咒语,而聚到祂那里的人非常之多,有一段时间甚至连一整个乡镇都容纳不下。
二1~12
医治与赦罪
耶稣不单违反习俗,触摸了痲疯病患(一41),而且对自己权柄的宣示,远超过一般 * 拉比所敢接受的(一17、27)。马可福音的 * 故事一开头就记载,在读经、祷告的地方居然有魔鬼(一21~28),这是向当时的宗教文化挑战,同样,耶稣在这一段的角色,也向当时宗教文化的神学层面挑战。
二1~2 一般迦百农的家庭,大约可容纳五十个人挤着站在一起(考古挖掘出来的家,最长只有十八呎)。因此我们不可以按字面以为全镇的人都在屋里,或挤在门口。
二3~4 许多「床」只不过是席子;所以瘫痪者的朋友大概只是把他成天躺着的床抬来。房顶可以从屋外的梯子上去,因此他们上得去。一楼的屋子房顶通常相当坚固,在上面走没有问题,但它的作法是把树枝、兰茎等搭在房顶的大梁上,再用干土盖住,所以可以挖通。
二5~7 罪是借着在圣殿献祭而得赎清。按犹太教的教导,只有神可以赦免罪,但大半犹太人认为神的代表可以代替祂发言。被动式「赦了」,可以从这个角度解释(犹太教师通用被动式来描述神的作为);但耶稣不是祭司,当时也没有人献祭,而 * 文士没有资格宣告赦免,何况那人并没有明显的 * 悔改凭证。
* 旧约对亵渎(轻慢、不尊荣)神名字的刑罚,是死刑(利二十四10~23)。根据后来犹太教的教导,亵渎包括读出神的名字,或要人去敬拜别神。
因此,严格说来,这些律法专家把耶稣的话解释为亵渎,依照他们的规定来看也是不正确的。不过,当时这一词汇在通俗的用法上或许比松散,泛指一般对神的名字不够尊重。
二8 只有先知才会有超自然的知识(如:王下六12),所以耶稣的听众或许把祂当成先知;「心里这样」可能是一句成语(申十五9,十八21,三十14)。犹太教师大半认为,像旧约中的「先知」已经不再出现,但是一般民众则乐于见到新的先知,以为这些人是末日的先锋。
二9~12 有些犹太教师认为神迹可证明某位教师真是神的代表;但也有些人认为,倘若那人对圣经的解释不合乎他们的看法,神迹不能算是充分的证据。
犹太教师知道,惟有神才能真正赦免(在赎罪日献祭之后);但他们也承认,只有神才能真正医治。这两件事都出于神,不过可以由神的代表来宣告祂的旨意。
* 约瑟夫告诉我们,耶稣的时代有许多假先知自称可以行神迹,但却行不出来;有些批评耶稣的人或许也认为祂是同一类的人。然而,祂在众人面前所行的事,却让他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自己的看法。
二13~17
税吏的跟随
这段也像二章1~12节一样,耶稣的作为与当时犹太人所认为的敬虔标准相反。
二13 在地方上出名的教师,大多会固定教导几群 * 门徒,也在家乡进行某些服务。游行各地的教师则常有大批人相随,而当局会感到不安,恐怕他们带动革命。
二14 利未或许是位普通的农民 * 税吏,为希律安提帕工作;然而他既在迦百农有一间办公室,就更像收关税的人,从附近的商业道路经过这座城的商品,都要打税。他的工作比渔夫更稳定,收入更高,但他放弃这一切,跟从了耶稣的呼召。
税收一部分直接交给罗马政府,然而过路费与关税(通常为百分之二、三,而商人经过的地方愈多,要缴的税也愈多)主要作为该城市政的收入。即使利未只是地方政府的税吏,从这个 * 故事看来,他仍然被视为不道德的人;市府的贵族站在罗马政权一边,剥削犹太的贫民。
二15 * 税吏常被视为是罗马的走狗,为敬虔人士所不齿。有些注释家认为,这里的「罪人」专指不按洁净的礼仪吃饭的人,但是这个名词也许可指任何一位生活不敬虔、得罪神的人,他们不理会宗教人士怎样看自己。
二16 同桌吃饭表明彼此关系密切。* 法利赛人对吃饭的规矩特别重视,他们不喜欢和对这方面不够讲究的人一同用餐,尤其不会和税吏、罪人同席。他们以为,耶稣既然是位明智的教师,就应该和他们持同样的观点。
二17 耶稣采用当时流行的一个比方(把医师与教师相比),作为祂的答辩。
二18~22
正确的禁食时间
在传统主义者看来,耶稣的举止又再一次(参二13~17)不合敬虔的标准;但祂的心中有一套新的敬虔生活观。
二18 律法只要求在赎罪日禁食,可是敬虔的犹太人又加上了许多种禁食,尤其是 * 法利赛人(他们当中不少人每周禁食两次,连水都不喝,在干季尤其如此)。禁食是很重要的操练,应当与祈祷或悔改并行,而 * 门徒(未来的 * 拉比人选)居然不禁食,颇不寻常。一般认为,教师应当为门徒的行为负责。
二19~20 婚宴通常进行七天;在婚宴期间不可以禁食,也不可以参与丧礼,或做粗重的工作。耶稣以此为比喻,讲到当祂在场的时候,也不适合禁食。
二21~22 这段话同样是论当时不宜禁食。耶稣用两个常见的事实来说明。旧的布在洗过多次之后已经缩水。酒可以放在瓶子里或酒袋里;后者会膨胀。旧的皮袋已经装过发酵的酒,膨胀到了极限;如果再倒进没有发酵过的新酒,一旦膨胀,就会撑不下去而裂开。
二23~27
安息日的正确用法
耶稣在前一段与宗教人士的冲突,在此处守安息日的事件中达到高峰(二23~三6)。双方在宗教上所看重的不同;宗教人士或许认为耶稣质疑圣经的权威,但祂则坚持,应当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和应用圣经。
二23~24 住在加利利的 * 法利赛人并不多,而当安息日的时候,他们通常不会在麦田里──除非他们跟着耶稣;因此当地教法师大概是听到报告,知道耶稣 * 门徒做的事,而有所反应;马可则特地用法利赛人一词来称他们。(马可就像其他古代作者一样,会把较旧的字自由更新,也会省略与 * 故事无关的细节。)但可能有些法利赛人一直在观察耶稣,或与耶稣一起旅行。
法利赛人离他们所住的村庄,不会超过一个安息日可走的路程;因此,只要前一天准备得当,这些与法利赛人起冲突的门徒,一定是在某个村庄,在当天可走的路程之内。教师要为 * 门徒的行为负责,而许多 * 拉比认为,为门徒辩护是正当的。
二25 耶稣引用圣经的例子,显示因着饥饿可以超越圣经的规定;至于祂的对头是否同意,则是另一回事;但他们因此无法在当地的祭司院内责罚祂。耶稣既然是为祂的门徒讲话,祂便提到「跟从」戴维「的人」;从圣经上看不出当时是否有人跟从戴维(撒上二十一1),但戴维自己说还有别人(二十一2)。可能耶稣认为戴维是说真话,也有可能祂是按法律的前例来作说明:大祭司接受了戴维的话,容许饥饿超越圣经的规定。
二26 在给戴维圣饼的时候,亚比亚他还不是大祭司,但马可用这个词,是按当时的标准模式:「大祭司」可指大祭司家族任何具执行权柄的人,因此,虽然戴维是到亚比亚他的父亲亚希米勒那里去,但他也可包括在内。
二27 耶稣说,因为祂具有 * 人子(但七13~14)的权柄,所以有权解释安息日的规定,不过,祂的对头会以为祂的意思是,因为安息日是为人制定的(有些犹太教师也提到这一点),所以人在安息日应该有权去做他必须做的事。(「人子」是 * 亚兰文「人」的标准说法,祂的听众可能以为这就是祂的意思,而不会想到祂是说自己乃是但以理书七13~14的人子。)
三1~6
安息日当救命或害命
三1 「枯干」或「枯萎」的手无法动;所以那只手会比较小,也没有功能(王上十三4;参:西缅之约二12)。这种病无药可治。
三2 在犹太教律法师的教导中,安息日不可以治小病,不过救命则是另一回事。(遵守安息日最严格的人,也容许在安息日救命,或为自卫而战。)不过,禁止治病的规定只限于医生,不限于神的医治作为,而安息日可否为病人祷告,* 法利赛人当中亦有争论。因此,耶稣的对头想要将祂定罪,则已经越过了犹太人一般的规定。
三3~5 耶稣的意思或许可解为安息日可以「害命」,正如马喀比战争时期(主前第二世纪);但祂更可能是举一个律法的例子作比方,就是在安息日可以救命,但不可以害命──除了自卫之外;引伸而言,可以行善,但不可以作恶。(这里不大可能在借用列王纪下五7)。
三6 无意中触犯安息日的规定,或做某件事算不算「工作」(在犹太法庭中,可以为这类事争辩),通常都被视为小事;死刑(出三十一14,三十五2)只是针对故意触犯安息日的人。耶稣的对头在此又越过了他们自己传统的教导。有关希律一党的人,请看十二章13节的注释。
三7~12
声誉日隆
三7~8 以土买在加利利以南;约但河以东是比利亚,推罗、西顿在西北方。以土买和比利亚也像加利利一样,在宗教上是属犹太教的领域,但从前多数居民为 * 外邦人;推罗和西顿是外邦城市,不过这里大概是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(见七27)。
三9~12 由于跟随的群众愈来愈多,耶稣终于必须想另外的办法处理(三9)。在犹太的巴勒斯坦,凡是能行神迹的先知都会吸引大批群众,而耶稣吸引的人似乎超过别人。其他「行神迹的先知」有时会试着要让耶路撒冷的城墙倒塌,或让约但河的水分开(他们都失败了),但自从伊莱贾和伊莱沙之后,没有人像耶稣一样,治愈如此多的病人。
三13~19
设立十二个代表
三13 山常是与神交通之地(如:摩西与伊莱贾的经历)。
三14~15 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,而如果某团体拣选十二个领袖(如写 * 死海古卷之人所行),是因为他们相信,他们的团体乃是真以色列人,顺服神的余民。「* 使徒」的意思是奉差遣的代表,这里的要点为,耶稣把宣扬 * 神的国及赶鬼的能力,分派给跟随祂的人。
三16~19 路加(或许包括「Q」文件,就是他与马太共享的数据)的名单有「雅各布的儿子犹大」,而没有马太与马可的「达太」。按古时的文件看来,一个人有几个名字是很普通的事,因此使徒名单虽不同,却可能指同一个人。(这些名单的不同,显示并非互相抄袭,也没有标准本,所以耶稣拣选十二人的传统说法,一定比名单还要早。)别名很常见,甚至出现在墓碑上。
「迦南人」是 * 亚兰文的「* 热心者(zealot)」(路六15);有些译本在此直接译为「热心的西门」。在当时,这个名词可能只是指「一位热心的人」,但也可能他参与了某个革命团体(这段时期之后不久,一些革命份子就被人称为「奋锐党」〔Zealot〕)」。「半尼其」是亚兰文「雷子」的希腊文(以 rgs 译亚兰文的 r~m)。「加略人(Iscariot)」可能只是指「来自哥略(Kerioth)的人」,但不太确定;然而其他的建议(如:希腊文直译亚兰文源自拉丁文的字
sicarius,「暗杀者」;参:徒二十一38的注释)也同样没把握。
三20~30
耶稣抢夺撒但的家
三20~22 赶鬼的人通常会请一个更大的灵来赶出较小的灵,因此耶稣的对头指责祂,说祂是靠鬼──靠魔头 * 撒但──来赶鬼。癫狂(三21)常与被鬼附(三22)相连。有时假教师被视为由邪灵主导,而如此误导神的百姓,必须处以死刑(申十三5,十八20),因此耶稣的家人想在律法人士逮住祂之前拉住祂,是有道理的。(律法专家无法将人置死,因为巴勒斯坦是在罗马的管辖之下;但是大众的指控会使全家人蒙羞。)二章1节至三章6节一连串事件,必定会惹火一批教法师,他们现在发动反击了。
三23~27 有时藉咒语可以「捆绑」邪灵,但耶稣击败那壮士,只是靠祂在旷野的道德操守(一13),以及要邪灵离开的简单吩咐(一25~26;参:赛四十九24~25)。
三28~30 这里的「亵渎 * 圣灵」,是指坚决反对耶稣为 * 弥赛亚的表现,甚至居然指控祂为驱魔人,不顾圣灵为肯定祂身分所显明的记号。是否有些罪永远不得赦免,各个教师的看法不一;耶稣可能是指,他们的心非常刚硬,根本不考虑要悔改。
三31~34
耶稣真正的家人
把宗教的同道视为弟兄姊妹,是很普通的事;尊重老年人如父母,也很常见。但是把宗教团体内相互的关系,视为高过家人的关系,则是犹太教中从未听过的,只有归入犹太教的异教徒,才会认为自己的新家人比过去的家人更重要。耶稣和其他的犹太教师一样,常会用 * 夸张法,或 * 修辞学上的夸大说法。祂并不是完全否定与地上家人的关系,而是在说明祂的优先级;因为他们来找祂,是担心如果祂继续这样下去,宗教当局会来找祂麻烦,所以要来向众人说,祂的精神有问题;见三21。
四1~20
撒种之人和四种土地的比喻
四1~2 从船上讲话相当理想,可以把耶稣的声音传到听众当中。巴勒斯坦有些地方,例如迦百农附近的一个小海湾,有自然的音响效果,若在海湾当中讲话,可以让七千人听见。
* 拉比常会用 * 比喻来教导;许多比喻都以皇室宫廷为重点,不过当教师向一般民众讲解时,也常会用身边事物为喻,如耶稣在这里所讲收成的故事。
四3~7 若地尚未开垦就撒种(常有这种情形),以下的情况之一必会出现。「路」可能是指田中小径。
四8 三十倍、六十倍、一百倍,就加利利的土壤而言,是非常好的收成。肥沃的约但河谷,收成通常在十倍到百倍之间,所以百倍的收成不必视为神迹──像一些人的想法;但大部分巴勒斯坦的地,收成平均为十倍(意即:每粒种子只会长出十粒谷子),而耶稣在此提到的数目,都是极佳的收成。虽有无效的种子,但整个收成仍然大有斩获(参:传十一1~6)。
四9 「有耳可听」回应 * 旧约先知的一个主题,即:许多人有耳朵,却听不见神的声音(如:赛六10,四十三8,四十四18;结十二2)。
四10~11 犹太教师常用 * 比喻作说明,解释要点,而不是隐藏其意。但如果只讲故事,却不作说明,意思就是作例子,像耶稣在这里一样,只有最注意听的人(四9)、而且从圈内来理解,才能猜出其真意。* 昆兰社群认为,神把奥秘赐给先知,他们将它以暗码的方式记在圣经内,而神会将这些经文启示给他们的教师,教师则只会讲解给他们听。
希腊教师如柏拉图,以及一些犹太教师,有时会刻意不说明一些要点,让外人摸不清头绪;只有非常认真、坚持追问的人才能明白。
四12 耶稣在此是引用以赛亚书六9~10,该段话的要点为,神的子民已经硬了心,所以听不见祂的话;因此,神便故意再把信息传给他们,让他们更加刚硬(有人称之为「目盲的刑罚」)。
四13~14 这则最根本的信息,是其他信息的基础:耶稣的信息一定要以坚毅的心来接受,且不受世界的诱惑,才能展现最大的效果。
四15 犹太教承认,* 撒但是最大的控告者与诱惑者;耶稣提到牠,是要* 门徒立刻警觉忘记祂话语的严重性。
有些 * 拉比也教导说,忘记圣经的一项教训是严重的冒犯,而如果教师已经声明,他的话具独特的权柄,若忘了,就必令他发怒。
四16~17 犹太教很看重过去的英雄,就是拒绝妥协神的话,宁死不屈的人。因此,耶稣讲到为 * 神国的信息受到逼迫就背道,会让门徒感到不安,令他们自省。
四18~20 能结果子的「种子」,指会将神的话传出去,并使门徒增加的人(饱受拉比栽培的门徒就应该如此,他们日后会自成教师;其目标之一为,让人更顺服律法)。
四21~25
对神的道负责
倘若四章22节是出自别的 * 拉比之口(与太五15对照),意思便是从隐藏的经文含义中拿出珍宝(特殊的亮光)来。因此,耶稣在此是说,祂将神的信息启示出来;祂要* 门徒了解祂的教导,并根据它来发挥。
四21~23 犹太教师争相以比喻来教学,而耶稣则是比喻大师。看不见的光没有用处,神要人接受祂话语的光照。这里的灯是小小的陶制灯,要放在灯台上,才能照亮整个房间;若将斗罩在上面,灯一定会熄灭。
四24~25 一般的格言为,各人要为自己原先所领受的与后来的表现负责;耶稣把这项原则应用在祂自己的教训上。所以,如果听众不顺从他们所得到的亮光,就再也无法领受更多亮光。
「量」的用语,是市场上称粮食与其他商品的说法;犹太经文有时用它来指神在末日的衡量,进行公义的审判。
四26~32
未来国度的缩影
当时的人都认为,有一天神会来设立祂的 * 国度,或治理全地,无人能敌。耶稣和紧跟着祂的一小群人可能并不起眼,不像会带进未来荣耀的国度,但是神道的种子会从他们散播出去,直到祂的国来临为止。耶稣的教导与当时流行的神国临到观截然不同。
四26~29 农人都会同意,谷种能够生长,不是靠他们的力量,而是靠神的保守。(因此,异教徒与犹太农民都为收成向神祈求;异教农民所倚重的是献祭。)
四30~32 究竟什么是「芥菜种」,学者的意见不一。无论如何,它总是耶稣听众所知最小的一种种籽(兰花的种籽可能比它更小)。重点为,它的小是人尽皆知,但却可以长出很大的枝叶。在加利利海周围,它可以长到十呎之高,有时甚至到十五呎,不过一般大约为四呎左右。由于它每年都必须重新长,所以鸟儿在春天筑巢的时候没法用它;可是小型的鸟可以在上面栖身,这幅画面就是此处所描写的(可暗指但以理书四12的那株大树)。
耶稣用 * 夸张法的意象讲由小变大,并没有改变祂的重点;*
神的国开始的时候可能很不起眼,但最终必将显为荣耀。
四33~34
私下的教导
有时犹太(及其他的古代)教师会保留一些特殊的奥秘教导,只传授给最亲近的学生,因为不适宜讲给众人听。一般人尚未预备心,无法领受耶稣 * 国度的奥秘性质,要等到祂的奥秘* 弥赛亚本质揭晓之后,他们才会明白(参本注释马可福音导论)。
四35~41
受造物之主
把沈睡的先知叫醒,要他祷告,或许会让 * 门徒或当初的听众想到约拿书一5~6,不过耶稣在此与乔纳非常不同。有些古时的异教故事讲到,某些人物很有能力,甚至可以制服自然界,但是那些人物多半是神祇,偶尔有几位是从前的英雄。大半犹太人相信,自然界──如风和海──是由天使在掌控,不过,这些天使都必须向造物主负责。在犹太传统中,风与海的真正主人是神自己(诗一○七29;参:拿一15)。难怪门徒对耶稣的能力会大感惊异。
被称为加利利海的这个湖,有时会突然刮起暴风;渔夫多半只在迦百农岸边不远作业,离岸如此远却遇上暴风,让他们措手不及。在小小的渔船里,暴风雨刮进来时还能让人睡觉的地方,只有船尾高起来之处,在那里可以用木制或以皮遮盖的舵手的座位休息,或在座位下放个枕头来靠头。耶稣在暴风雨中睡觉,或许是暗示信心的平静安稳(诗四8;参:王下六16~17、32;箴十九23);有些希腊故事说,哲学家所教导的平静安稳是否可靠,要看他自己是否能通过暴风雨的考验。
五1~20
制服群鬼
耶稣可以捆绑无人能捆住的壮士(三27,五3~4)。
五1 马太的「加大拉」(太八28)离湖大约八哩,比马可的「格拉森」更准确,那是一座大城,在湖的东南方,直线距离约三十哩,走路就更远。但是两座城都属于同一个区域,即低加波利,那里大部分居民都不是犹太人,马可似乎是写给离那地方很远的读者,他们不会讲究叙利亚─巴勒斯坦的地理细节,而马太的读者就可能会留意。
五2 犹太人认为坟墓对他们是不洁之地,也是魔鬼出没的地方。在许多古代的文化中,都有献祭给死人的事,也许同时是要讨好这些邪灵。当时已是晚上(四35),一般人认为邪灵在晚上力量最大。因此,马可的布局会让古代读者感受到,一场冲突即将发生。
五3~5 许多异教崇拜都有用石头划身(王上十八28)的项目,而今日许多文化中仍有神灵附身的事,其现象包括苦待自身和超自然的力量。
加大拉沿街的商店
_
五6~8 古代的法术,要赶掉一个灵,必须请力量更大的灵来,这里群鬼要求那惟一比耶稣更大的一位,不让耶稣把他们赶出去:「我指着神恳求你」(不是 NIV 的「向神起誓」)。这句话包含咒诅──如果耶稣不照办的话。(「我恳求你」或「我知道你」──可一23──出现在古代用法术赶鬼的文字中,是具保护作用的祈使语,以捆绑灵界的对手。)想用法术来自我保护、抵挡耶稣,显然行不通。有时 * 外邦人也会像犹太人一样,称以色列的神为「至高者」。
五9 在古代赶鬼的文献中,叫出灵的名字以制服它们,是标准的作法(参古代魔法文献,及 * 所罗门之约);这一回那人身上有许多灵,而在福音书的记载中,耶稣只有这一次问邪灵的名字,但祂似乎并没有用这些名字来赶鬼。
一「群(legion,或译营)」可有四千到六千军人。因此,这个人身上有群鬼附着,数目可能比猪还多(五13)。
五10 邪灵在快被打败的时候,常会求情或妥协,古人对此很熟悉(如:* 以诺一书十二~十四;所罗门之约二6)。或许它们想留在那一带,因为那里是墓地,不过按古人的说法,邪灵常与地缘有关。
五11~12 只有 * 外邦人(或不遵守教规的犹太人)才会养猪,犹太读者会认为,猪是最不洁净的动物之一,所以自然可以让邪灵去住。古代的驱魔人如果对邪灵施加很大的压力,让它们无法留在原主身上,邪灵常会和他们讨价还价。
五13 犹太人的传统常教导说,邪灵会死,所以许多古代的读者会假定,邪灵和所附身之物一起灭亡了(至少无法再作怪了)。(有些文献描绘说,某些邪灵怕水──所罗门之约五11~12;但是也有些文献说,某些邪灵住在水中。在福音书的记载里,比较重要的是邪灵对被附身者的倚赖;福音书对这方面的重视超过当时其他的文献。)
五14~17 当地人对耶稣的抗拒,一方面是出于经济的考虑──损失了一大群猪,另一方面,有些希腊人觉得四处游行的术士很危险,一般人都怕他们。
五18 在古代故事中,从疯狂状态回复神智的人,大半不记得自己从前的光景(如 Achilles Tatius 的 Leucippe),但并不一定都如此(但四34~37)。
五19~20 耶稣在犹太人众多的地区隐藏自己的 * 弥赛亚身分,恐怕民众产生误会。然而在多半是非犹太人的低加波立,人会以为祂是术士,所以祂要这位刚成为祂* 门徒的人,去四处宣讲神所做的事,以更正人们的误解(参:马喀比二书三36)。
五21~43
医治女孩与被赶出人群的妇人
这一段经文讲到两则不洁净的个案:血漏的妇人与死尸(参:利十五19~33;民十九11~22)。第一位妇人即使血止住了,还要过七天才能算为洁净(利十五28);死去的女孩则更为不洁(民十九11)。
五21~24 「管 * 会堂的」是会堂里的主要领袖(与只来聚会的人不同,路四20),在当地人中间是有头有脸的人物。睚鲁的女儿当时还小,就年龄和性别而言,她没有什么社会地位。下跪的对象,必须是非常伟大的人(如君王),否则人只能向神俯伏;这位有名的人物会在耶稣面前这样谦卑,表示他极其看重耶稣的能力。
五25 这位妇人的病就好像整个月经期不停;按照 * 律法而言(利十五25~28),她便一直不洁净;而除了身体的疾病之外,她还有社会与宗教问题。这个病可能在青春期之后发作;古时的平均寿命若是四十岁,而她病了「十二年」,可能她成年之后,有一半时间都被这疾病缠身。
五26 在圣经的时代,无论是犹太人或 * 外邦人的医生,很多都是以迷信的方式治病,难怪常常无效(参:代下十六12;多比雅书二10;* 昆兰创世记旁经二十19~20)。虽然希腊世界有不少医生是奴隶,但按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资料看来,当地的医生收入还不错。
五27~29 如果这名妇女碰到任何人,或他的衣服,就会使那人一整天在礼仪上不洁净(参:利十五26~27)。有些不洁是无法避免的,可是这样一来,就无法遵守洗濯的规定,而一般男人都会尽可能避免沾染不洁。由于她只要一碰到人,就会使人不洁,所以她不应该置身在这样一大群人当中。后来犹太教传统的规定,比利未记更严格(如:* 米示拏托哈洛书五8),所以许多教师干脆完全不碰女人,省得无意中沾染不洁。因此,她不能碰别人,别人也不能碰她;可能她已经离婚,不然就是从未结婚,是犹太社会的边缘人物。
五30~34 犹太人相信,只有最亲近神的教师会有超自然的知识。耶稣用祂超自然的知识认出碰祂的女人──尽管在众人的眼中,祂会成为在礼仪上不洁的人。男性 * 门徒在信心上经常失败(八17~21,九19),由此观之,马可记载女人的信心(参:七29,十二44,十五40~41)就更让人吃惊;有些读者的文化视女人较不坚定,在情绪上比男人更软弱,他们对这样的记载会更惊讶。
五35~39 再穷的人,在葬礼时也要请几名职业哭手来;这个人既然相当有名,家人过世一定会请更多哭手。在巴勒斯坦,尸体腐化得很快,所以人一死,就要马上召来哭手;甚至睚鲁还不知道女儿已死的事,他们就已经聚到他家了。家中一有恶耗,就会立刻打发人去向家长或配偶报消息。
五40~43 按当时的风俗,十二岁的女孩是童女,可能不久就要出嫁(妇女不像今天可以继续受教育,或外出工作)。年轻的女孩通常很期盼婚礼来到,那是她们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,而若没有结婚就过世──特别只差一点就可实现时──会让人加倍伤心,认为是最大的悲剧。耶稣用 * 亚兰文向她说话,那可能是她的母语,不过在巴勒斯坦希腊文也很普遍。(有关在医治时使用亚兰文,参七34~35的注释)。
六1~6
耶稣被家乡的人拒绝
旧约经常讲述先知不受尊重的惯例:如:杰里迈亚、摩西、约瑟等等;后期的犹太作品更加强调这个概念。因着他们的不信,耶稣「不能」行事,这不是表明祂的能力受到限制,而是指祂的工作:医病若不能加强人的信心,就与古代异教的术士没有差别了。
在六章3节,耶稣被称为「木匠」。在耶稣年幼的时候,当时加利利的首府塞弗利斯被罗马人摧毁,重建的工作旋即开始。拿撒勒是离塞弗利斯的废墟只有四哩的小镇,所以,木匠的需要量一定很大;耶稣的父亲约瑟很可能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儿子,当时的父亲都会这么做。在塞弗利斯重建完成之后,他们可能多半在家中做木匠的工作,就像大半加利利的木匠一样。他们认出耶稣原是木匠,只是这样的辨认,并不是意味着木匠不可以担任教师,因为我们知道也有木匠成为著名的教师(如:* 煞买)。
「兄弟」和「姊妹」是指家中孩子的常用语,与较广意的「亲属」一字不同(参:罗十六11),这里没有用那个字指耶稣的弟妹。此段经文必定是指马利亚在耶稣之后所生的孩子。
塞弗利斯遗址
_
六7~13
耶稣的旅行代表
六7 在希腊和犹太的文化中,都有打发先锋,或使者的习俗,两人一组出去。在犹太教里,二人的组合也可证实他们所讲的见证(申十七6,十九15)。
六8~9 他们要轻装出发,有些团体亦是如此:(1) 农人,他们常只有一件外衣(不过他们不常外出旅行);(2) 一种旅行哲人,被称为 * 犬儒学者;(3) 一些先知,如伊莱贾和施洗约翰。
他们必须对使命全然委身,不被世务缠身。「口袋」可能用来乞食(与犬儒学者的口袋相同)。
六10 招待外人被视为美事。早期教会就像一些 * 会堂一样,觉得在家里聚会最实在,也会用家作为据点,向周围的小区传福音。
六11 「把脚上的尘土跺下」,主要的意思是把这些犹太城邑算为不洁净,像异教徒的城邑一样,真正跟随神的人不让这些地方的尘土留在脚上。
六12~13 油有时会作医药之用,在* 旧约中常与神的任命相关。因此在为医治祷告的时候,它是很有用的象征(雅五14)。
六14~29
政治人物杀害先知
六14~16 按正式的称呼,希律安提帕只是分封的王(如马太与路加所记),不是「王」;马可使用后者,或是大概的用法,或是带讽刺意味。在希罗底的耸动之下,希律要求「王」的头衔,结果于主后三十九年被废掉;这一事件或可支持马可带讽刺意味的解释。
有些希腊人相信轮回投胎之说(犹太人亦受影响);但这里则是用「复活」(像旧约先知曾叫几个人复活一样)讲约翰的复现;伊莱贾没有死过,许多犹太人期待他会回来(玛四5)。因此,这里并不是讲轮回。
六17~19 希律和他嫂子的恋情人尽皆知,这时他已经把她娶了过来。这段婚外情让他把第一个妻子休掉,而她的父亲是一位王,后来因为这事出兵与希律争战,打败了他。约翰指责他们的关系不合律法(不单犯了淫乱,而且违反了不得娶兄弟之妻的禁令;参:利十八16,二十21),是针对希律犯的淫乱之罪,但从后来希律的政敌打败他来看,他可能认为具政治威胁。(* 约瑟夫说,许多人认为,希律在战争中受辱,是神对他的审判,因为他处决了施洗约翰。)
有人主张,这里用腓力来称希律同父异母的兄弟希律腓力,是要避免把他与这故事的主角希律──希律安提帕──混为一谈。
六20 尽管安提帕有理由敌视约翰(六17~19),但他还是喜欢听他讲论,这也不算希奇(参:结三十三31~33)。不少富有的希腊人自认是知识追求的 * 守护人,他们会赞助哲学家,但主要是以文化和娱乐为目的,并不在意道德的教诲。希律虽然在政治上很残暴,但他既受希腊上层社会理念的影响,必然也自认在文化上很开明。
六21 庆祝生日当时是希腊和罗马的习俗,犹太人没有这个惯例,不过犹太的贵族在这个时期已经吸收了大量的希腊文化。希律在加利利实施极权式的严厉统治,他所邀请的官员可能是乡镇和地区的领导,向他的政府效忠的人;在整个加利利,只有提比哩亚,或许加上塞弗利斯,是按希腊模式组织的城市。
六22 希律的宫廷如此奢华,别处也有记载。有些学者认为,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这时候不再是少女,已经嫁给了分封的王腓力。然而其他的历史数据则说,她也许只在十二岁到十四岁间(在犹太的巴勒斯坦,处女在这个年龄出嫁);也许她的年龄更小一点也不一定。希律的丑恶在此暴露无遗,在娶了他兄弟的妻子(参:利二十21)之后,他又垂涎他妻子的女儿(参:利二十14)。
六23 这种誓言是喝醉的人才会起的,不过却让人想到波斯王被以斯帖王后的美貌引动时所说的话(斯五3、6,七2);只是这女孩的要求绝不像以斯帖那样高贵。其实,希律并没有足够的权力作出这样的誓言;他只不过是罗马的藩属,没有权力把他的国分给任何人。
六24 女孩必须「出去」问她的母亲。在希律的马彻鲁斯堡考古时发现,有两个餐厅,一个给妇女,一个给男士。因此,希罗底可能没有看到希律对舞蹈的反应。* 约瑟夫对希罗底的描述与马可一样:充满嫉妒、野心十足、诡计多端(她与安提帕最后自食其果;参六14~16的注释)。
六25 斩首是处决罗马公民和有地位之人的方式;低阶层的人常以钉十架或其他方式处死,除非时间急迫。撒罗米要求把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,意思是她希望把它当成晚宴的一道──恐怖的羞辱方式。
六26~28 像希律这样的誓言,其实没有法律效力,但在宾客的面前食言太没有面子;据知甚至连皇帝也不轻易做这种事。* 塔西图斯很瞧不起尼罗,他报导说,这个卑鄙的人要人把被杀之人的头拿给他;马可是要读者对希律和希罗底产生强烈的反感,就像塔西图斯要让尼罗遗臭万年。住在犹太地的犹太人领袖,必须征得彼拉多的同意,才能执行死刑,但希律安提帕在他管辖的境内可以全权处理。
六29 如果一个人有儿子,长子通常必须负责埋葬父亲;此处约翰的
* 门徒则须扮演此一角色。因为他是遭处决的,所以除非得到希律的允许,否则他们要取得尸体,是很危险的(对照十五42~47,耶稣的男性门徒都不在场!)
六30~44
牧人喂养他的羊
六30~34 耶稣对羊群的关怀(六34),就像以西结书三十四5、15所记,神对祂子民的关怀一样;这种关怀藉由提供全备的教导来显明(参:结三十四4;耶二十三;民二十七17)。
六35~38 巴勒斯坦人的食物主要是饼,其次是鱼;平时很少有肉,只有筵宴的时候才吃得到。食物通常是在镇上的市场出售,加利利的乡下有很多小镇(六36);但耶稣把跟随的人带到更偏远的所在,离最近的乡镇都有一段路(六32)。
最大的乡镇人口也不超过三千;尽管加利利的农产品能够自足,要在小乡镇里让一大批群众吃饱,并不容易。聚集的群众那么多,若要为他们买食物,大约需要一般人两百多天的工资(必须辛苦工作七个月)。
六39 草是绿的,显示当时是春天,靠近逾越节。
六40 跟随耶稣的人被分为好些排,就像 * 旧约和 * 死海古卷所记的军队一般。其目的是要便于分配食物,但是群众中有些人或许会想,耶稣要把他们编排起来,成为 * 弥赛亚的军队(参:约六15)。不过,马可记载这样的组织,只是强调吃的群众何等多。
六41 按当时的习惯,用餐之前要先谢饭,然后才把饼擘开。
六42~44 食物的倍增,让人想起神在旷野以吗哪供应以色列人的神迹,更让人记起伊莱沙怎样让食物倍增(王下四42~44,当时也有吃剩之物)。古代的伦理不容许浪费剩余的食物,不过富有的贵族常对剩菜不屑一顾。这里的「篮子」常用来指柳条编的篮子,但也可以指罗马士兵携带随身用品的大篮子。
六45~52
在海面上走
六45~48 「走过」的意思,可能指类似 * 旧约神的荣耀「经过」(出三十三19;伯九11),这说法也用于神「步行」在海浪之上(伯九8)。
六49 并非所有犹太教师都允许人相信有鬼,不过一般民众都这样相信,而标准的犹太(及 * 新约)的教导则是说,义人与恶人在死的时候就被分开,等待未来的 * 复活。
六50~52 「是我」(NIV、 NASB、 KJV 等),直译应为「我是」。虽然这里主要的意思是前者,不过从上下文看来,耶稣(或马可)也有意暗示后者的微妙含义:「我是」可以指旧约的神(出三14;参:可六45~48的注释)。
六53~56
求医治的群众
把患者的褥子抬来,或摸耶稣的衣裳繸子,是效法前面有信心之人的作法(见二3~5,五27~29的注释)。
从古代异教医治神庙的证据来看,一旦某人经由某种方式,或在某个地方得到医治,其他人常想如法泡制。街市(六56)是乡镇上最大的空场,可以容纳聚集的群众。加利利的街市与希腊城市不同,不一定在市中心。
七1~23
真假宗教
耶稣对不洁净个案的处理(一40~45,五21~43),以及因其他宗教问题(如二1~三35)所引起的冲突,至此因耶稣的 * 门徒没有洗手而达到高峰。
七1 * 法利赛人多半在耶路撒冷,为什么这些人会到加利利来,则不清楚。有些注释家认为,他们是来评估耶稣的教导,看他是否为假教师,带人走差路(见:申十三13~14)。这种看法虽有可能,不过,倘若他们的任务这么重要,马可应该会提起才对。他们可能只是想来听听这位受欢迎的教师在说什么,作一般性的评估;或许这些人代表一小群法利赛人,他们本来就住在加利利。不少* 文士那时已经住在加利利。
七2~3 * 法利赛人特别讲究洗手的礼仪,然而这规矩不是出于 * 旧约,当初可能是受到希腊的影响。马可只向 * 外邦读者作了简略的说明,其实这些规矩相当复杂(有些学者认为,只限于在某些日子),不过,他的读者可能已经对犹太人的洗濯规矩相当熟悉,因为在他们的周围也有犹太人(* 散居的犹太人以洗手著称)。
七4 洗手可以除去在街市上可能沾染的礼仪不洁之物;他们将双手浸入水中,直到手腕,或用一个洁净的器皿把水倒在手上。法利赛人还规定要将器皿浸在水中,以除去污秽。
七5 * 法利赛人很看重他们的传统;他们尽可能根据前人的教导行事,不愿意做不必要的新事。因此,他们想要了解耶稣这位名声远播的教师,对他们的传统(如洗手)有什么看法,以致他们能评估祂的教训是否合宜。
七6~8 耶稣引用以赛亚的预言,当初是针对以赛亚时代的以色列而言(赛二十九13),他们空有宗教的外壳,内心却不亲近神(赛一10~20)。法利赛人所视为珍贵的属灵表现(是许多敬虔、智慧的教师努力解释、应用神 * 律法,所建立起来的传统),耶稣却称之为舍本逐末的作法,没有彻底遵守神的话。
七9~13 许多犹太教师认为,孝敬父母是 * 律法中最重要的诫命。犹太的诠释者说,供养年老的父母也包括在这诫命之内。同时,根据传统,有一些东西可以献祭给神,或供神的圣殿之用。(「各耳板」出现在献祭的器皿上,意思是「归神为圣」;在一般的用法中,它的意思可以解为「不准某某用」。)在耶稣的时代,有一派犹太教师宣称,若起了誓,说某样东西已经献给神,别人就不能用,包括家人在内,不过,禁用者包括自己在内的情形很少。
有些表现敬虔的人会用这个作法来保留一些东西,不然的话,他们就必须用那些东西来供养父母──这与 * 法利赛人「当供养父母」的主张相反。耶稣在此不是反对法利赛人的宗教理论,而是指出该理论在实行上前后矛盾:他们对 * 律法如此爱好,以致只看重律法的细节,且设法找出漏洞,违反了律法的精神(现代有些基督徒也是如此)。
七14~15 偶尔也有些教师说过类似耶稣在这里的言论,但是极其罕见,而且是私下说的。如果将耶稣的话按字面解释,意即律法所强调洁净与不洁净的区分,只有象征性的价值。由于这种区分是犹太人与 * 外邦人之间最明显的分野(见:罗十四),耶稣的话便开启了一条出路,让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可以同桌用餐、交谊。
七16~19 耶稣说,食物并不能真正影响一个人;马可写作的时期,犹太与外邦基督徒正因风俗不同而有冲突,而他将这一点应用于利未记十一章的戒律:猪、狗、蝙蝠、猫头鹰等等,如今都已「洁净」,或可以吃。马可的建议在犹太人中可能不受欢迎。亚历山太的自由派犹太人不相信按字面遵守食物戒律(利十一;申十四),而埃及较保守的同道瞧不起他们,这些人在巴勒斯坦也找不到几个意见相投的人。
七20~23 其他犹太教师会同意,耶稣所列的确是恶事,而且是从内心发出来的。(恶事表是古代道德家常用的教导技巧)。但是他们不会同意耶稣所说,他们本身对律法细节的重视,过于对道德的重视;身为律法师,他们当然会花更多时间处理法律事务,而不会用时间去改变人心。
七24~30
外邦妇人的信心
如果「不洁净」的食物,如猪、狗,都不再是不洁净(七16~19),* 外邦人也不例外。在马可福音中,耶稣和宗教人士的辩论全都获胜,但是祂让自己被一位外邦妇人强词夺理的反驳说服。这个故事必让马可的外邦读者大受鼓励。他们正因信仰受逼迫,而这个信仰又被视为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。
七24~26 犹太人不期待异教徒会有信心,尤其是异教的妇女。推罗和西顿一样,都是腓尼基的古城,而在* 旧约里,腓尼基最著名的妇女,就是邪恶的耶洗别。但是同一个时期,另一位腓尼基妇女为她的儿子向伊莱贾祈求,却得着了神的恩惠(王下十七17~24)。希腊文化对叙利亚的影响很深,许多希腊人也住在那里;属腓尼基的推罗与西顿,其中的公民已经彻底 * 希腊化。所以,她既是叙利亚腓尼基人,也是希腊人。
七27~28 有些注释家认为,犹太人一般不会称非犹太人为「狗」。不过,耶稣是用例子来说明祂的立场,正如当日智慧教师的作法。不值得吃的食物会丢给狗吃(参:出二十二31)。
犹太的巴勒斯坦人认为,狗是吃腐肉的,但是富有的人家受了希腊风俗影响(更接近这位叙利亚腓尼基妇人),有时养狗当宠物。耶稣是用例子说明:喂宠物之前必须先喂孩子,因此犹太人乃是第一优先(如:出四22)。
祂的话表明,祂不会像异教的术士一般替人治病;祂要她显明信心,尤其是相信独一真神的超越性。(她的回答接续了祂的例子:她同意犹太人应当优先,他们是孩子,可是她抗议道,连宠物也会吃碎渣儿。这番辩解显明她有信心,只要耶稣施展些微的能力,就足够治愈她的女儿。)
七29~30 在* 旧约里,有时人会用大胆的热忱、圣洁的厚脸皮来表达信心,如:有信心的妇女(王下四14~28)、先知(出三十三12~三十四9;王上十八36~37;王下二2、4、6、9),及其他的英雄(创三十二26~30)。这些人一方面非常谦卑,对神非常尊重,一方面又大胆、迫切的祈求,而神总是答应他们的祷告。
七31~37
耳聋舌结的人得医治
七31 低加波利,直译为「十座城」(参五1~20),居民可能大半为非犹太人,不过也有不少犹太人住在那里。
七32~33 耳聋舌结的人受到犹太律法的保护,但与另一些人(妇女、奴隶、低能者、小孩)属于同一阶级,无法受到足够的教育来守律法。术士在行法术的时候,常会有一群人围观,这群人或许最想看到耶稣在他们面前把人治好,但祂却不这样做。有关吐唾沫,参看八章22~23节;在此耶稣可能是用动作将「医治」、「说话」,和(七34)「从神而来」表明出来,让那个人了解祂要做的是什么(犹太律法承认,与耳聋舌结的人可以用手式来沟通)。马可所用的「舌结」一字,在* 七十士译本里只出现在以赛亚书三十五6,指 * 弥赛亚时代将带来的祝福。
七34~35 有些学者指出,术士在医治人时,有时会说一些人听不懂的话。不过,耶稣在此是讲 * 亚兰文,在叙利亚-巴勒斯坦一带,大部分人──无论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──都听得懂(亦参:可十四36)。
八1~13
喂饱四千人
要更多了解这一段的背景,请参六章30~44节。耶稣行某种神迹,不限定只行一次;一旦有需要,祂就会再行(八19~21;参:王下二19~22,四1~7、38~41、42~44,七16)。
八1~4 加利利有许多城市和乡镇,耶稣特地把 * 门徒带到偏远的地方,可能是想找个安静所在,好教导祂的门徒。
八5~7 饼和鱼是基本粮食;用餐之前祝谢,是当时的习俗。
八8~10 这里的篮子一字(与第六章不同),是指一种用芦苇编的篮子,用来装鱼。这个喂饱众人的神迹,像前一个一样,也让人想起伊莱沙。
八11~13 大部分古人,包括当时多数犹太人,都相信天上的记号可以成为地上大事的先兆;天上的异兆乃是预告统治者的死亡、城市的陷落等等。在此 * 法利赛人所要求的记号到底是什么,并不清楚。
如果他们是要祂从天上降下火来,或在天上显一个类似的神迹,这种要求当日没有一个所谓的先知能行出来。如果他们是要耶稣预测天象,并提出解释,就等于要求天象的预卜,这是申命记十八10所禁止的(视同求神问卜)。因为「天」是犹太人对神的称呼,所以他们的意思可能只是「从神而来」的神迹。
从马可福音八1~10来看,读者立刻看出耶稣的对头何等愚拙。古代的文学有时会用对头的蠢笨来凸显主角的美德。
八14~21
门徒仍不省悟
比起八章11~13节来,马可的基督徒读者在此所读到的,会令他们感到不太舒坦:耶稣的 * 门徒也和祂的对头一样愚蠢。
八14 门徒关切没有带饼的事,乃是人之常情;他们显然是要到湖的东边去,那里的人口较少(不过,他们可以在伯赛大找到面包──八22)。他们十分关切这事,因为带面包乃是他们的责任;教师常会把这类事交给一些门徒去做。
八15 酵在圣经里代表几种不同的东西(出十二15~17,未发酵的饼代表匆忙;在太十三33,代表 * 国度;在林前五6~7,代表人的罪);这里的重点似乎是指可以广传的东西(如:太十三和林前五)。* 法利赛式的敬虔,和类似希律的政治身分,都会影响他们走向腐化。
八16~18 *
门徒在灵里仍旧是半个瞎子,马可福音四12(及旧约,如:赛二十九9~10,四十二19~20,四十四18;结十二2)指出,这乃是因道德有问题。
八19~21 门徒见过的神迹已经够多,不至于再会担心地上的饼,应该可以一下就明白耶稣的要点。但是,他们的反应就像当年在旷野中的以色列人一样,尽管神已经为他们做了许多事,他们总是在信心上失败。
八22~26
瞎眼复明一半
八22~23 吐唾沫有时与医治相连;有时被视为可憎,或许这方法也可考验瞎子是否真的想得医治。
八24~25 在福音书里,这是惟一分两步完成的医治,而古时的神迹故事通常都会强调神迹的突发性;渐进的医治十分罕见。因此,这则故事十分特别,可能代表一种表演式的 * 比喻:耶稣的 * 门徒和祂的对头不一样,他们已经开始看见,但仍看不清楚(八16~18),直到祂* 复活(九9)、再度触摸他们之后,他们才明白。* 旧约的先知有时会用表演来比喻,以吸引人的注意,表明他要说的事(如:赛二十2~6;耶十九1~15;结四1~五17,十二1~11)。
八26 先知通常会把治愈的人带到他们的家人面前(王上十七23;王下四36),但耶稣在这里私下要他离开,乃是强调* 弥赛亚的隐秘性(参本注释书的马可福音导论)。倘若那人回到这村子,每个人就都知道这件神迹了。
八27~30
门徒一知半解
八27 该撒利亚腓立比是一座异教徒的城,最出名的是当地的岩穴,专为敬奉一位希腊的自然之神「潘」。因此,这一带不太像是 * 门徒首次认出耶稣为 * 弥赛亚的地方。「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」是对当地极正确的描绘;在* 希腊世界中,村庄都十分倚赖该地区的城市。
八28 大半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认为,* 旧约式的先知已经不再出现,所以把耶稣列为先知之一,已经很激进了──但还不足以领悟祂真实的身分。
八29~30 「弥赛亚」或「基督」,字面的意思是「受膏者」──不是指随便一位受膏者,而是受膏的王,戴维的后裔,他将让以色列再度复国(赛九6~7,十一1~10;诗二)。在耶稣的时代,对弥赛亚(或诸弥赛亚)的看法有几种,但中心都是今世的拯救和地上的国度。彼得称耶稣为「弥赛亚」是对的,但此时彼得对这词的了解,和耶稣的意思完全不同(参:可八31~32)。虽然耶稣未来的 * 国度必定会带来世界的改变,但是现今在福音书里面,祂弥赛亚的使命乃是要改变人的心,面对这个世代的反对,仍能活出国度的价值观来。
八31~九1
耶稣解释祂的弥赛亚使命
八31 古代整个罗马帝国的人都相信,人在过世之前会对未来发出预言,而许多人相信,圣人能预测自己的死期。不过,这种背景或许与此处无关;有些人对耶稣此时的预知提出其他的解释。耶稣知道圣殿掌权人士的真相,也明白他们对祂在圣殿的行动(十一15~18)可能会有的反应,因此可以预料自己必定会死;实际上祂的行动会导致这事的发生。这两种情形,马可的听众或许都有人会想到;可是另一项观察对现有的证据可作更多的说明。耶稣在这里讲的话,是根据祂的使命而来,这使命乃是要应验旧约的 * 预言(赛五十二13~五十三12)。
八32 * 新约作者将一些旧约经文解释为指 * 弥赛亚的受苦,可是第一世纪大部分犹太人不认为这些经文是在指弥赛亚,他应该是来作王的。犹太人大多相信,在末日的时候,所有死去的义人都要* 复活,此后将开始一个 * 国度,由神所指派的人来掌权。耶稣在八章31节对自己使命的解释,对彼得而言,与他在八章29节所承认的弥赛亚大相径庭。
八33 「撒但」原来的意思是「敌对者」,可以作复数用(不过复数很少出现);可是在早期基督徒的作品和早期大半的犹太作品中,它都特指魔鬼。不过,说某人的动作正和另一位一模一样,是可以的(如:约翰「有伊莱贾的心志能力」──路一17),而耶稣可能亦是用 * 夸张法来表明祂的重点:彼得正像撒但一样,把世事看得比神的事更要紧(参:太四8~10)。
用那最会试探人、控告人的名字来称彼得,更加显明他虽身为 * 门徒,此刻却犯了严重的错误。
门徒当站的位置,是在教师「后面」,「跟随」他;「退我后边去」可能是要彼得回到他该有的顺从地位。希腊人会责备一个人只从人的角度来想,不从神的角度来看。
八34~37 十字架是极其残酷、痛苦的行刑方式。「背起十字架」,是背着十字架的横木,走到行刑的地点,通常会穿过嘲弄的群众。
耶稣是以修辞式的强烈词汇来形容所有真门徒都必须面对的事:如果他们要跟随祂,就必须预备面对人的嘲笑与死亡,因为他们必须跟祂上十字架。生命既然比全世界更宝贵,在今世牺牲生命,以期在来世得着生命,乃是智能的交易(参:* 巴录二书十七2~3,五十一15~16);人无法拿别的来换取它(诗四十九7、15)。
八38 「人子」在此可能是指但以理书七13~14。* 门徒所期待的 * 国度,最后必定会临到;但是前面还有一段苦难、邪恶的时期。
在耶稣的时代也有许多人相信,国度实现之前会有大苦难和大罪恶;可是彼得与他的同道所偏好的看法较为容易,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,至少他们乃是站在神得胜的一方,不需要付出代价。
九1 这一节指称,他们在九章2~13节即将有的经历,会启示出前面几节所说未来的「荣耀」。既然未来的 * 弥赛亚已经来到,祂未来 * 国度的荣耀也已经在此出现。
九2~13
山上的荣耀
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启示祂的荣耀,甚至摩西下山时,仍反映出神的荣光(出三十二~三十四)。在马可福音九2~13,大过摩西与伊莱贾的耶稣,将自己的荣耀在山上启示出来;因此祂是神最终极的发言人(申十八18~19)。
九2 西乃山是神启示祂荣耀之处。耶稣等了「六天」,才登上一座山,为要显示同样的事(出二十四16)。耶稣带着三人随行,或许暗指出埃及记二十四1、9,不过这一点不太明确(那次事件中也有七十位长老)。形像改变,或发生变化,在希腊神话和犹太 * 启示文学里都有,可是耶稣此处改变形像,所取材的背景应该是摩西在西乃山上得着荣耀的情形。
九3 犹太文学常描述天使和其他天上的生灵穿着白袍。洗濯(参
NIV「漂白」)平常是家庭主妇的工作,不过这段经文指的是专业的洗濯者,男女不拘。
九4 按记载,伊莱贾没有死;摩西是神亲自埋葬的,而有些(不符圣经的)犹太著作甚至宣称,摩西仍然活着(参:启十一6的注释)。众人都期待,在末日之前,这两位人物会以某种方式回来。
九5~6 彼得「在山上搭棚」的建议,或许与以色列在旷野的会幕有关,在摩西的时代,会幕代表神在以色列人当中。
九7 天上的声音重复了马可福音一11的基本内容,但也许还与另一段经文有关。「听祂」或许是指申命记十八15,那里警告以色列人,要听「像摩西的先知」,就是将要来的新摩西。
九8 伊莱贾和摩西的消失,可以与犹太人的一种讲法相较(后期的
* 拉比特别持此看法),即:伊莱贾可以自由来去,就像天使一样。
九9~10 从他们的文化前提来看,* 门徒很难了解这番话是什么意思;他们以为,所有死去的义人都会在末日的时候同时 * 复活(参:但十二2)。
九11 犹太人期待在末日的时刻,伊莱贾会出现(玛四5),为主预备道路(玛三1;德训篇四十八1~10),至于他到底会怎么做,则有不同的看法。
九12 伊莱贾来是要「复兴万事」,亦即,使家人重新和好(玛四6;后来的 * 拉比把这种关系的恢复解释为,厘清以色列的家谱,可是那段时期的人对此段经文的了解,可能更为广义)。
九13 多数犹太人都期待真的伊莱贾出现(就是 * 门徒所见、与耶稣说话的那一位),但是耶稣是从象征的角度来解释,把对伊莱贾的应许应用在施洗约翰身上,与当代大部分人的看法不同。
九14~32
赶鬼的信心不够
九14~15 *
文士大多不会说自己有能力赶鬼,耶稣的 * 门徒则不同(六12~13)。* 律法师对圣经的了解超过门徒,因此,若门徒无法用其他方法彰显出神的能力,信誉就有问题。
九16~18 这位被鬼附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,在历史上许多文化中,精灵附身的人都有类似的情形,今日人类学对精灵附身者的研究也如此证实。有些作者提到,这种鬼附的活动形式,与癫痫症的症状相仿(不过马太福音四24将癫痫与鬼附作了区分);这种相仿的情形可能意味着,鬼掌控了头脑会造成痉挛的部位,而其他方式同样也能刺激它。
九19 成熟的 * 门徒在教师不在的时候,应该能够处理各样的事;有时教师会让功力比较深的学生来教课。应付眼前的事则需要另一种装备,与教课不同(九29),可是耶稣已经装备了他们(六7~13)。
九20~22 邪灵常会自我摧毁(参五5),各个不同文化中精灵附身的个案莫不如此。亦参九章16~18节的注释。
九23~27 赶鬼通常是藉念咒语请更强的灵来,或藉极臭的树根,或用苦待使之顺从的办法。此处耶稣只吩咐一声就成,显示祂有极大的权柄。
九28~30 犹太教师常私下对 * 门徒解释较艰深的课题。有些 * 拉比被人视为能行神迹,但是很少有人期待他们的门徒也能行神迹,更没有人见奉拉比名行神迹的门徒(39节)。
驱魔者通常只注意自己的能力,或更准确的说,他们只注意自己操纵其他权势的能耐;但耶稣在此却是强调祷告(九29)。
九31 但以理书七13~14的上下文乃是讲到神要将祂的 * 国交给一位像 * 人子的人,而他在得高举之前,必会先在世上邪恶首领的手下受苦(七18~27)。
九32 当时的人对 * 弥赛亚的期待,并不包括受苦在内;要了解耶稣怎样担任弥赛亚,他们的想法与价值体系必须有很大的改变(参:可八29~33)。* 门徒总是尽量对自己的 * 拉比毕恭毕敬。至于同为门徒的,则属同辈,他们彼此辩论的时候,拉比很可能不在场。
九33~37
最大的是小孩子
九33~34 有资金的人可以赚更大笔的钱,但古代社会大部分人没有资本,无法力争上游,生下来是什么角色,一辈子只能如此。就连能赚到一些钱的人,也不一定能进入权贵圈内。有些团体里,阶级是由出生、年龄或在* 律法上的造诣而定;例如,* 昆兰社群每年都重新鉴定每个成员的阶级,他们的座位席次和发言顺序都由此来决定。无论是透过什么方式定夺,阶级问题在古代都是重大的事(参:林前十四27的注释)。许多犹太人期望在来世能有新的地位,不再依据出生,而是看一个人是否忠于神的约。
九35 古时就像今天一样,英雄或有权势的慈善家都会声名远播。*
拉比强调谦卑,但却认为 * 门徒服事他们是理所当然的。
九36 古代的孩子比现代的孩子社会地位低得多,而且完全倚赖父母。
九37 按犹太人的风俗,受差遣的人可以代表差他的人行事,就像今天的商务代表一样。甚至他可以完全代替那差他的人,具有差他者所有的权柄;这个原则也适用于 * 旧约中神的使者,就是祂的先知(撒上八7)。
九38~41
禁止一位真信徒
不久之前,* 门徒奉耶稣的名却赶不出邪灵,而在这里,他们倒批评一个奉祂的名(参九37)行事,赶出邪灵的「小子」(参:民十一28)。这段讨论的形式与一些故事类似,讲到一位著名的教师驳倒知识浅薄之人的争论。
九38 在犹太教里面,分党分派的态度很常见,* 死海古卷可以为证。(有些犹太团体与其他人分道扬镳,只因对逾越节的日期看法不同。)
九39 承认耶稣的名是一回事,而有信心奉这名行神迹,则表示这个人不是专业的术士,只想用更有能力的名字来成就奇事,如一般的术士所为(徒十九13~16)。
九40 「不敌挡我们的,就是帮助我们的」或许是一句格言(参一些数据,包括西塞罗──主前一世纪罗马的作家──的作品);耶稣借用这话来说明自己的看法。
九41 这里耶稣是指非常穷的人,* 门徒到他们那里,他们只能用水招待(参六8~11)。按古代的标准来看,这种人也非常穷(王上十七12)。这种举动反映出他们的信心和待客的热忱,通常对自己尊重的教师便会如此(王上十七12~16;参:路十一5~6),但对假教师则不然(约贰10)。犹太教师常提到,当神审判世界时,个人会得到应得的「赏赐」。
九42~50
让人跌倒的刑罚
九42 「跌倒」常是比方,指犯罪,或离弃真信仰。大磨石非常重,绑在一个人的颈项上,他一定会淹死。而这里的用辞是指更重的磨石,要用驴来转动,不是女人所推较轻的那一种。犹太人认为,这种刑罚很可怕,异教徒才会采用;因此这幅画面就更骇人听闻。死后不得埋葬(包括死在海中),被认为是最坏的死法;异教徒甚至相信,死者的亡灵一直会飘浮在他丧身的水面上(参:徒二十七20的注释)。
九43~47 这里的画面是用肉身的刑罚(切断肢体,如:出二十一24~25)与死刑──天庭所宣告的永死──作对比。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,人* 复活的时候,会与他死的时候一模一样(如:殉道的人会缺手缺脚),然后才得恢复。
九48 这里的图喻来自以赛亚书六十六24。以赛亚书或许可解为只适用于尸身的永远毁灭(参:德训篇十11,十九3),但已经有人将这幅图喻解为永久的折磨(犹滴书十六17)。
九49 盐用于献祭(利二13;结四十三24;参:* 禧年书二十一11),因此,这个比方也许与马可福音九48的焚烧有关。
九50 耶稣在此显然将盐转为正面的比方,也许意思是「和平」。按定义而言,真正的盐(和内海的沈积不同,有时那只是不纯的混合盐)并不会失去盐味,因此这使得此一比方的力量更强(参:太五13的注释)。「彼此和睦」与马可福音九33~38的互持歧见正成对比。
十1~12
禁止离婚
既然十章1~12节谈到如何对待配偶,十章13~16节谈如何对待孩子,而十章17~31节与 * 国度中的真正家人相关,因此,有些学者把十章1~31节和古代的「家法」文学形式相提并论;但是这一段是用 * 故事的形式写的。如果真能这样相提并论,马可的重点却正好与他文化里这类法规相反,因后者强调妻子、孩子、奴隶都要绝对顺服(见:弗五21~33的注释)。
十1 大半公开教导的教师都在固定的地点授业。只有少数人会像耶稣一样出名,所到之处皆吸引大批群众,这些著名的教师自然会遭地方上的专业学者嫉妒,也会令执政当局感到不安。
十2 马太的用语(太十九3;参该处的注释)比较接近当时 * 法利赛人一般会用的话;问题是离婚的理由,而不是离婚是否有效。由于摩西接受离婚的风俗(申二十四1),犹太诠释者只辩论离婚的理由;问耶稣是否可以离婚,则等于祂是否知道摩西的律法,或是否同意。
十3~5 * 拉比会将圣经的命令与它勉强许可的事作一区分;耶稣问他们,摩西「吩咐」的是什么,乃是要逼他们承认,摩西只不过「容许」离婚(无论理由为何),并不是「命令」人这么做。
十6~9 犹太的诠释者一般都会援用一段明确的经文,来证明另一段经文的意思不可能如其他诠释者的说法。有些诠释者,如写 * 死海古卷的 * 文士,会援用创造的
* 故事来证明神对婚姻原初的计划。这些诠释者用创世记一~二章来反对多妻制;耶稣则用它来驳斥离婚。(* 七十士译本用「二人」来取代创世记二24希伯来原文的「他们」,反映出希腊反对多妻的风俗。)
十10 * 门徒常私下要求教师作更详尽的说明。
十11 古代犹太教师有许多智慧之言,这说法是一般的原则;马太福音(太五32)和保罗(林前七15)都举出例外(代表不情愿、却被离异的无辜之人)。这句话是 * 夸张法──用夸大的讲法来强化:因为神不视离婚为有效,凡是休妻的人并没有真正离婚,而他如果娶了别人,就犯了奸淫。
古时从来没有一个人用这样严厉的说法论离婚。因为多数犹太教师都容许多妻,即使他们同意那人与第一个妻子仍有婚约关系,也不会认为娶第二个妻子是犯奸淫。但耶稣把这种双重标准一笔勾销,凡与两位妇女结缡的,就是犯奸淫,与妇女和两位男子结合一样。耶稣的重点是倡导忠于第一位妻子,而不是要打散已经存在的多妻关系。
十12 巴勒斯坦的犹太律法不容许妇女与丈夫离婚,这点和罗马法不同(不过在极端的情况之下,她可以要求法庭强迫他休妻)。惟有那些有钱有势的犹太妇女,像希罗底(六17),才会轻视这条律法,她们看重希腊人的风俗,而不在意犹太人的风俗。在马可的读者所处的环境中,妻子可以与丈夫离婚,因此,他也将耶稣的教训应用在他们身上。古时的作者像现代的传道人一样,会自由改写格言,以阐明其真意。
十13~16
国度的比方
十13 孩子受到宠爱,但是在社会上没有权利;婴孩的死亡率很高,显示他们的体力也很弱,许多孩子不到长成就夭折了。在最穷的地方,如埃及,小孩到十二岁之前,可能已经死了一半。
比较穷的 * 外邦人家,如果觉得自己养不起孩子,常会把婴儿丢掉。* 门徒一心想要建立 * 国度,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缺乏政治力量的人身上。
十14~15 有人认为,* 国度可以藉武力实现;但有人认为,要靠彻底的道德改革……等。虽然犹太人重视谦卑(与希腊人不同),但从来没有人会想到,国度会像毫无力量的孩子一般临到。完全没有能力的人别无倚靠,只能信靠神。
十16 在创世记中,列祖有时会藉按手带下祝福(创四十八14),他们的祷告也蒙垂听。因此,这些孩子应该真的蒙到了祝福。
十17~31
富人和国度
十17 敬虔的人通常会自己去找教师;富有的人一般都会去找最著名,或最好的教师。一位富人跪在一位教师面前,是表示对他非常尊重。
我们知道,至少有些 * 门徒曾问过他们的教师类似这位富人问耶稣的问题。「承受 * 永生」是表示在来世的生命中有份,就是可以活在* 神的国中。
十18~19 耶稣并没有否认自己是良善的,只是提醒这人,犹太人对神的良善之观念为何(可以说人是好人,但无人能与神相比);然后祂从 * 旧约列出几项诫命(从十诫中举出五条诫),论到人际关系(没有讲与神的关系),是人可以试验的(例如:没有举贪心──针对内心之罪的禁令)。
十20 如果惟有神是良善的,这人就必须承认自己一定违反过一些诫命;但耶稣所列的诫命,凡是受过良好教育、颇有教养的犹太人都会遵守。
十21~22 犹太教十分强调行善事,但犹太教师一般不会要求可能成为 * 门徒的人,将所有的财产都拿出来。有几位教师,尤其是激进的希腊教师,会对有钱的学生提出这类要求,测试他们是否看重真实的教训过于财产;少数有钱人会放弃自己的财产,但大部分人都会令教师失望。
十23~24 耶稣把社会顺序颠倒过来。有钱人常因慷慨而得称赞(他们可以给得比较多);穷人在律法上受到的教育较少,有时比较不敬虔(不过贫穷本身并不被视为不敬虔,穷人更不会这样看自己)。
十25 这个意象反映出犹太人的比方说法,指不可能做到的事(一头庞大的动物穿过一个针孔)。
这句话是夸张法,指真实的针。有人认为耶稣在此是指耶路撒冷的一个门,名为「针眼门」,这看法是错的,因为那个门造于中世纪。有钱的人只有靠神的恩典才能放下产业(十26~27)。
十26~30 耶稣的 * 门徒大半并非穷人(是渔夫和 * 税吏),但他们都放下了自己的钱财来跟随祂。他们的赏赐,在今世为信徒如一家人般分享所有(参六10;太十42;徒二44~45),在来世则为得着 * 国度的生命。
十31 大部分犹太人认为,审判之日会翻转现况;今世居高位的人,来世将居卑微,而今世卑微的人,来世将为大。犹太人应用这个原则,认为以色列将超过万国、受压迫的义人将胜过压迫者,但耶稣则亦将它应用于个人的地位和阶级上。
十32~34
第三次预言受苦
十32 * 门徒尽管期待 * 国度的来到,但也知道前往耶路撒冷、与大祭司的权势起冲突,是很危险的事。或许他们知道犹太人的著作提到,在* 弥赛亚国度要实现之前,会有一场可怕的战争──在战争中,耶路撒冷的掌权者会与罗马人一样邪恶(参 * 死海古卷)。或许他们能相信耶路撒冷的领袖,但却惧怕驻扎在耶路撒冷的罗马军营。
十33~34 耶稣警告说,犹太官府和罗马人都会敌视祂,并且会以处决革命者的方式来将祂处死。有关 * 人子的受苦,见九章31节的注释。
十35~45
为首的要作仆人
十35~37 雅各布与约翰要求在地上的国度担任宰相;这种想法再度反映出一般人对 * 弥赛亚和神 * 国度的观念,而耶稣曾屡次予以驳斥(见八31~38的注释)。
十38 在别处,耶稣曾说十字架是祂的杯(十四23~24、36),或许祂的意思是指审判的杯,*
旧约常这样使用(诗六十3,七十五8;赛五十一17~23;耶二十五15~29,四十九12;哀四21;亚十二2)。祂的洗礼也预表祂的死(见:可一11的注释;参:路十二50;诗六十九2、14~15)。
十39~40 国王宝座的两边(尤其是右边)乃是全国最威风的位置。但耶稣却可能是指钉死在祂的左右(十五27)。雅各布后来是十二门徒中第一位殉道的(徒十二2),但根据教会传统,约翰却活到九十多岁。
十41~42 犹太人对 * 外邦人的权力模式十分清楚:古代中东的王常被称为神,以铁腕来管辖;在东地中海一带,希腊的统治者也如法炮制。许多人觉得,罗马皇帝和他派到各省的代表(这些人对犹太人在意的事根本不理会)亦是一丘之貉:残暴又霸道。耶稣提醒 * 门徒,追求权力是外邦人(即:异教徒)的作风,就等于告诉他们,他们不应该这样;犹太教师用外邦人的作风当成反面教材。
十43~44 耶稣用奴仆来定义伟大,令人不可思议;犹太人虽然规定应当善待奴隶,可是犹太的自由人也像外邦的自由人一样,认为奴隶在社会上低人一等。
十45 耶稣称自己为「奴仆」,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「作多人的赎价」,乃是与以赛亚书五十三10~12所记受苦的仆人认同(尽管今天有些诠释者不同意)。仆人的使命固然曾赐给以色列全家(赛四十一8,四十三10,四十四2、21,四十九3),但以色列因着不顺服,无法完成任务(四十二19);而那可以实现任务的人,必须要复兴以色列,同时要将亮光带给 * 外邦人(四十九5~7,五十二13~五十三12)。几乎没有人曾用这段经文来指 * 弥赛亚,所以耶稣乃是将他们对弥赛亚使命的看法赋予新的定义。关于「多人」,请参看:罗马书五15的注释。
十46~52
为瞎眼的乞丐而停步
* 门徒急着想要建立 * 国度(十37,十一9~10),他们不了解,为瞎眼乞丐而停步,才是耶稣的国所关切的事。
十46 当时瞎子、跛子等残障者无法有正式的职业,只能在大路旁乞讨维生。犹太教认为,帮助他们是应该的。耶利哥是座繁荣的市镇,气候良好,底买的儿子在那里讨到的钱应该够他生活。
描述医治瞎子的象牙饰板
_
十47~48 在那个时代,瞎子无法学习 * 律法,只能借着聆听别人覆诵而略知一二(点字法尚未发明,所以他们无法读书)。因此,他们不像宗教人士受人尊重,不过在摩西的律法下,他们是受到保护的。他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,而跟随耶稣的人会认为,这位瞎子的大声祈求是在碍事,就像他们对孩子的看法一样(十13)。* 门徒也许认为,耶稣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有如君王的游行,而打断君王的游行队伍,既鲁莽又冒失。
十49~52 耶稣「站住」不动,是让瞎子可以循声来到耶稣的面前。「衣服」(十50)是外衣,天冷的时候可以当外套,晚上可以当被子,白天可能是铺在他面前来乞讨──如果他没有袋子的话。从 * 故事的层面来看,把它丢在一旁或许表示,他已经丢下过去一切的倚靠,单单信靠耶稣。
十一1~11
耶稣进入耶路撒冷
后期犹太教师从 * 弥赛亚的角度来解释「王骑着驴」(亚九9),不过当时是否所有的群众都了解耶稣在此是以弥赛亚自居,却不清楚。如果当时有罗马驻军在城外,看出耶稣的意思,一定会立刻将祂逮捕。
十一1~2 先锋或使者通常是两人一组(六7,参十四13)。耶稣选择一匹驴驹,而不是一匹长成的驴,再度显示马可刻意描绘祂的谦卑。
十一3 在逾越节的时期,耶路撒冷一带的居民必须接待客人,因为古代世界的犹太人都会在这个节期前来朝圣。对此一问题的反应,意思可能是:「借这些给耶稣,那位教师」(* 亚兰文 rab 可以译为「雇主」或「主人」),或「借这些作服事神之用。」
十一4~6 在许多城里,住家的大门都面对一个和邻居共享的院子;在小乡镇内,进门的路可能正对着通过全镇的泥路。一般人骑驴,都会骑成年的驴,而不会骑从未被骑过的驴驹,因此,* 门徒解开驴驹的用意,或许连驴主一时也无法测透。
十一7~8 把衣服铺在路上,代表向王表达崇敬(王下九13)。挥舞树枝也是表达对领袖的尊崇(参:马喀比一书十三51;马喀比二书十7)。住棚节时(秋天)所用的大型棕榈枝,逾越节(春天)还不会有,除非是从耶利哥带来;这里提到的树枝比较小,驴驹都可以走在上面。(诗一一八27所描写的节期光景中,举树枝也是崇拜的一部分)。
前来赴节的朝圣者,通常会受到已抵达之群众的欢迎,因此并不一定所有的群众都了解耶稣进城的重要性。然而,从十一章10节群众的宣告来看,在马可福音的古代读者心目中,这一场面极可能便是代表君王的行伍。
棕榈枝
_
十一9 「和撒那」的意思是「哦!拯救!」这一词与9节的第二行都来自诗篇一一八25~26。诗篇一一三~一一八篇称为哈利路诗篇,逾越节时经常吟诵,因此大家都十分熟悉;每年到了这个时节,对戴维国度恢复的期待都达到顶峰。
十一10 在要来的 * 国度中,戴维或他的后裔将掌权(如:赛九,十一;耶二十三),这个期待此处与奉主名来的那一位连在一起。(戴维是他们的「父」,意思是他为「拯救者」,而不是指祖先:参:赛九6;王下十三14。)逾越节是纪念神将以色列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;因此每到这个时节,犹太人对于未来神将拯救他们脱离现状的期盼都极强烈,而罗马人在耶路撒冷的驻军也加强警备,以防任何动乱发生。倘若群众把耶稣当成这类盼望的对象,便是认为这位教师具 * 弥赛亚的身分,将能带领他们击败罗马人。
十一11 古代一天的工作始于日出;圣殿献「晚」祭的时间,是现今的下午(大约三点左右)。「已晚」可能不是指「已暗」,而是说当天圣殿的活动即将结束。
十一12~25
圣殿与树:审判将临
耶稣在圣殿先知式的抗议动作,前后由咒诅无花果树的故事包围,而这举动也是一种审判的 * 譬喻。无花果树是巴勒斯坦一种很平常的树。
十一12~14 每年这个时候,离无花果可吃的时间大约还差六周。而在三月底,应该已有一些美味的果实挂在枝头,到五月底便可成熟,这些是早收的无花果;主要的收成则为后收的无花果,收获时期从八月中直到十月。如果只有叶子而没有早期的果子,那棵无花果树大概该年不会结果子──早期、后期都不会。大家都知道当时不是「收无花果的时候」,而耶稣的重点则是在讲假充会结好果子的树(参:耶二十四)。有些犹太人的故事说,非常圣洁的人若是咒诅某人或某物,能毁掉他们;耶稣在这里用到咒诅的权柄,为的是以行动作* 比喻,来教导祂的 * 门徒。
十一15 从全国各地来的犹太人,甚至于加利利各个城镇来的人,各自用的都是当地的货币,到了圣殿就要换成标准钱币。另一方面,献祭的牲口也不会从老远带来,而可以遵照摩西律法的简化规定来办:到耶路撒冷再买祭牲。因此,兑换银钱和卖鸽子都有必要,从某个角度而言,也合乎圣经。问题不在是否可以有兑换银钱的人,而是将外院变成以作生意为主、而不以敬拜为主,是否应当。逾越节的期间,朝圣者何止成千上万,商人的临时摊位一定相当大;搅乱其中的一些主要部分,必定会引起大家的注意。
十一16 后期的 * 拉比律法也提到,不许人拿不必要的东西经过圣殿,以免玷污,但是从来没有人像耶稣这样强力抗争过,似乎也没有人质疑在节期时可以把外院当成作买卖的地方。
十一17 耶稣引用了两段经文,来解释自己攻击的行为。第一处为以赛亚书五十六7,神的家是为万民而设(王上八41~43;赛五十六7),而在* 旧约中,圣殿要区分的只是祭司与百姓。但在耶稣的时代,由于顾虑洁净问题,圣殿也按种族、性别来区分,犹太妇女在以色列院外较低的一层,非犹太人则在最远的院中。耶稣关心到 * 外邦人的敬拜,对宗教机构内的种族区分提出抗议。
祂所引用的第二段经文为杰里迈亚书七11,杰里迈亚责备犹太人,因他们以为犯了罪还可以用圣殿作避风港;剥削穷人的人认为圣殿会保护他们,神却会毁掉圣殿(耶七3~15)。
贼的「窝」是强盗存放掳物之地;在主后六十六年,有叛徒「劫掠」圣殿(* 约瑟夫和马可用同一个词来描述),把圣殿的对象抢走,杀死祭司,更加倍惹动神的怒气(见:可十三14的注释)。
十一18 只要了解祭司的专权,就可以想见,他们认为耶稣对圣殿的攻击威胁到他们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。他们和罗马人以及自己的百姓能维持关系,主要是靠赖他们的权威,以及能在圣殿中维持秩序。
十一19 耶路撒冷在逾越节的时候非常拥挤,容不下所有前来朝圣的人,不过朝圣者多半都会在城墙之内吃逾越节的筵席。
十一20~24 有些犹太经文用「移山」来讲期限一直拖延,或不可能做到的事,只有最敬虔的人才能完成(* 拉比将它应用于看来学不会的学科)。因此,耶稣乃是在说,对有信心的人而言,没有一件事不可能。在忠心的仆人面前,神的 * 灵将一座山迁移,这比方也出现在撒迦利亚书四6~7──那里的忠仆是受膏君)。一个人所讲的话若后来能实现,便表明是出于 * 圣灵的感动(如:王下二21~22,四3~7、41~44;哀三37;徒三6、16)。
十一25 祷告最普通的姿势便是站立(常包括举手);跪下的情形相当少见。
十一27~33
仗着谁的权柄?
十一27~28 祭司长是保护圣殿的人,也负责与罗马人打交道,他们会认为耶稣的行动是对他们的权柄直接的挑战。
十一29~30 耶稣在此的论点为,祂的权柄和约翰的权柄来源相同,都是从「天」(犹太人说「神」的方式之一)而来。这个论点是根据犹太人的法定原则:委派的使者能全权代表差遣的人。如果约翰的权柄只出于人(参:申十八20;耶二十三16),他们就应该坚持反对他(申十三1~11);但如果他的权柄是出于神,而他们不听,神就会和他们算账(申十八18~19)。
十一31~32 祭司长是政客──比没有政治实权的 * 法利赛人名声更差,他们必须在百姓所关怀的事和罗马政权的关注之间取得平衡。民意不容抹杀,所以,倘若他们的决定会导致百姓的不满(十一32),就要格外小心。
十一33 反诘(十一29)是辩论的正当方式;他们既抽身,不照 * 修辞式辩论的规定回答,耶稣就不必继续与他们对话。
十二1~12
凶恶的园户
耶稣仍然向那些自以为是的以色列领袖说话,提醒他们,他们不过是神所委派的园户(就像:耶二十三和结三十四的牧人),管理祂的葡萄园。
罗马帝国大部分乡下地区,包括加利利的一部分,都属于有钱的地主,他们把地租给农夫耕作。地主在社会上地位崇高,而租赁的农人则没有地位,顶多只是彼此尊重。
十二1 耶稣在此讲述的,是一般预备葡萄园的方式,不过祂显然是在暗示以赛亚书五1~2,那里指以色列便是葡萄园。在耶稣的时代,有些犹太注释家认为,以赛亚书五章乃是预言主前五八六年圣殿的被毁;如果耶稣的听众当中有任何人想到这样的关联,就会感到这则警告格外严厉。
根据最可能的推想,「篱笆」是粗糙的土石墙,压酒池是一个坑,工人踩踏新摘的葡萄时,汁就流入那里。「楼」是值班用的岗哨,防止外人闯入,而建筑本身可能只是简陋的茅庐,而在收成的季节,也可以给工人住。
十二2 租金在收成的时候缴交,通常是收成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。
十二3~5 无论从社会角色或按法律而言,地主都有权力随意对待租户;据报导,甚至有人雇杀手去对付找麻烦的租户。这里租户的表现,则彷佛他们是有权力的人,而他们更无情的滥用权力(与仁慈的地主恰成反比)。他们的行为符合犹太人传统的说法,即,以色列人杀害了许多神差来的先知。
十二6 按一章11节与九章7节来看,「爱子」显然代表耶稣,也可能暗示创世记二十二2,那里的希伯来字与此处类似,犹太读者用来强调,亚伯拉罕愿意牺牲他宝贵的儿子艾萨克,内心怀着何等的悲情。
十二7~8 园户对产业的遐想太过分了;虽然在某种法定的情况之下,他们可以获得田地,但园主也可以自定义规定,而在他们行了这么多恶事之后,园主一定会指定别人来继承葡萄园;不然,皇帝的代表也可以继承。这个故事把园户描绘得又邪恶、又愚蠢,令人难以想象,也绝不是真实园户的样式;可是显然园户乃是代表宗教领袖,因他们只事奉自己,并不事奉神(十二12)。
十二9 古代的听众会奇怪,园主怎么不早一点来,把园户赶出去。
十二10~12 这节经文取自诗篇一一八22~23,是哈利路诗篇之一,和马可福音十一9~10所摘录的诗篇一一八25~26一样。所指的建筑物便是圣殿(诗一一八18~21、25~27);耶稣是新圣殿的房角石,因此成了旧建筑物之工人的威胁。
十二13~17
该撒与神
* 拉比必须回答有关法律、道德和解经的问题,也必须响应反对人士(如:* 撒都该人、* 外邦人、叛教者和分裂者)提出的嘲讽问题。马可福音十二13~37中一再出现这类型的问题,而耶稣的回答证明祂是一位精通圣经的拉比。
十二13 * 法利赛人倾向于国族主义,而希律党则是希律──罗马的藩属──的属下;只有在非常特别的情形之下,他们才会合作。法利赛人重视犹太人的律法规定,认为定罪需要有证人,不过他们很愿意调查耶稣不忠于 * 律法的指控。他们在此会审查祂的教导,并不希奇。
希律党期待希律家族能统管犹太地(如今由彼拉多掌管),因此,当有 * 弥赛亚式的人物出现,向他们的希律统治观挑战,他们当然会感到不安,何况这样一来,罗马人会更加直接控制那块地方。
十二14~15 他们以维持与罗马关系的必要,和国族精神、弥赛亚热的矛盾作为陷阱(他们认定这是耶稣造成的);二十年之前,曾有一次抗议缴税的反叛,足以显示这类热情会导致的后果。如果祂公开采取后期所谓 * 奋锐党之人的观点(除了神之外没有王),就可能遭逮捕;如果祂否定这类观点(其实祂的确如此),就是不忠于跟随祂的人。
十二16~17 犹太的巴勒斯坦所用的铜币,没有被神化之皇帝的像,因为犹太人对此十分忌讳。
不过后来亚基帕王既用皇帝的像,也用他自己的像;当时统管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,则不在该地区的钱币上放像,当地的犹太钱币也是如此。
但耶稣向对手索要的时候,他们所持的是地拿利银币,上面有皇帝的像。因此,他们没有办法提出挑战,说祂缺乏国族主义的热忱。
十二18~27
撒都该人与复活
十二18 * 法利赛人和 * 撒都该人之间最大的争论之一为,后者不接受死人身体会 * 复活的说法。
十二19 撒都该人对耶稣提出的问题,与所谓兄终弟及之习俗有关(申二十五5~6),这习俗是为在经济上保护寡妇。许多社会都有这项习俗,因妇女不能出外赚钱谋生。
十二20~23 撒都该人的故事可能是从犹太人的多比雅书里借用,其中提到敬虔的撒拉七个丈夫都先后过世。
十二24~27 耶稣的回答与标准的 * 法利赛人回答一样。法利赛人在与撒都该人辩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会从摩西的 * 律法来说有 * 复活;他们通常会读一段经文,尽量取出其中的含义。标准的犹太式解释方法,会将出埃及记三6读为现在式:「我正是列祖的神」──表示列祖仍然活着。「荆棘篇」这类的词组是标准用语,因为当时圣经尚未分为章节。
十二28~34
爱的诫命
十二28 * 拉比常会讨论,哪一条诫命较重(即更重要),哪一条较轻。
十二29~34 耶稣按照犹太人的解释方式,用一个相同的钥字──「爱」──把两条诫命连在一起(申六5;利十九18)。这些经文在犹太人的作品中也曾被连在一起(如 * 斐罗),有些教师认为,这是最大的诫命,可以作律法的总结。而「爱主你的神」尤其如此,因它是直接连在犹太人的信仰告白之后:「以色列阿,你要听,上主是……独一的主」(申六4),亦是对它最合宜的应用。大多数耶稣的听众必能看出,祂的回答何等真确,在这方面无法再刁难祂。
十二35~37
戴维的主
犹太教师会向听众发出挑战,要他们解决表面似乎不相符的经文,但他们认定两段经文都是正确的(如此处,耶稣知道祂既是戴维的儿子,也是他的主),问题只是,如何才能协调。耶稣的对手显然没有答案,因为犹太的诠释家并不从 * 弥赛亚的角度来解释诗篇一一○篇。
十二35 按定义而言,基督,或受膏者,是戴维王室的后裔(赛九7,十一1;诗二,八十九,一三二)。但这种 * 弥赛亚观很容易被解作* 国度需由革命产生(参:可十一10),所以并不全备。
十二36~37 在神的 * 国度掌权的那位,乃是戴维的「主」,不单是他的后裔而已;因此他应当比 * 复活的戴维还伟大。马可用希腊文写作,他可能想让读者把这一节(诗一一○1)与他在前面引用过的一节经文相连(犹太诠释家常以一个钥字来串连经文)──只有一位主:就是神(可十二29)。倘若如此,马可在此便是宣告耶稣的神性(参一3)。
十二38~44
敬虔的穷人与压迫人的宗教人士
十二38 有些犹太教师也和希腊教师一样,身穿特别的服装,似乎是白色亚麻长袍,类似祭司与圣殿官员的穿著。教师通常备受尊敬;市场人群熙来攘往,教师常会受到多人的问安。
十二39 * 会堂的大小与形状并不一致,不过后期许多会堂中,教师的位置可以看到所有的会众(正像今天大半教堂中牧师的位置)。在讲究地位的社会,最重要的乃是一个人的地位;会堂是当地人最主要的集会所在。在宴会里,最靠近主人的位置是最尊贵的;古代文学记载了不少怨言,就因为当事人被分配的坐席不够尊贵。
十二40 在讲究地位与名声的社会,寡妇没有什么收入,在社会上毫无能力,也没有尊荣,但受到犹太律法的保护。
耶稣的意思或许是,这些教师要人过量捐献(在政府沉重的税赋之外,他们还可以增加到百分之二、三十),因而剥削了寡妇的资源;或者祂的意思是说,他们在作法律判断时,只遵守律法的字面,却没有向穷人存怜悯之心。无论他们到底是犯了什么罪,「侵吞寡妇的家产」之指控,把他们刻画成比 * 税吏还要糟。
他们或许在* 会堂里会作冗长的祷告;耶稣在此所批评的,不是祷告的长度,而是要作如此长之祷告的动机。耶稣和 * 旧约的先知一样,认为社会的不公与宗教的虚假是一体的两面(如:摩二7,八5~6),而祂则成为无钱无势之人的代表(赛一17)。
十二41~44 后来有项传统声称,在妇女院内有十三个容器可以投入这类献金,以色列的女人和男人都可使用。圣殿官员会十分炫耀财富,很可能会浪费这位寡妇的钱;但这名毫无能力的妇女对这类事一无所知,只是凭信心而行,而神却认为她的奉献最为可贵。犹太人的 * 会堂必须照顾穷人,所以这位寡妇不会挨饿(参:徒六1~4的注释)。寡妇的「小钱」,或 lepton,是当时最轻、价值最低的钱币。
十三1~4
耶稣末世讲论的背景
马可写这一章,很可能会遭到罗马政府找麻烦;犹太人会在暗中散发有关末世的单张,内容通常会讲到以色列的高举,而罗马政权对任何可能的威胁都很在意。然而这一章之后便记载耶稣被逮捕,因此,它成为马可福音中耶稣对 * 门徒之警告的高潮:真正跟随祂的人,必须愿意背负十字架,分享祂的受苦。
十三1 希腊的典籍中常记载,希腊哲人教师与其 * 门徒边走边谈;这或许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法。圣殿由许多栋建筑组合而成,是古代最宏伟、壮观的景观之一;这殿的面积为所罗门圣殿的两倍。在大希律时代、耶稣尚未出生时,工程便已展开,而到这时候仍在进行。全世界的犹太人都会奉献给圣殿,因为收入甚多,圣殿官员不断添加金葡萄树(圣殿最华丽的装饰之一)的分量。无论希律的敌人或盟友,都以这殿为神圣。
十三2 主后七十年,罗马人摧毁了圣殿。这里的用字只有一点* 夸张法的味道:还有少数石头留在原处,不过大半的圣殿都被夷为平地。有一些团体也认为神会审判圣殿的掌权者,如 * 死海古卷所示;不过在主后六十六年之前,没有人像耶稣如此准确的讲到这事发生的时间(十三30)。
十三3~4 希腊教师虽然常边走边教导学生,但也常会坐在一座神庙面前进行教导。* 门徒问耶稣,圣殿的摧毁有什么预兆,这个问题成了全章耶稣回答的背景,祂一方面讲到当时的耶路撒冷即将面对的结局,一方面讲到人类最终的末日。
十三5~8
末期还没有到
十三5~6 假的 * 弥赛亚并不希奇,他们在巴勒斯坦常吸引不少犹太人跟随,最接近的人物如巴柯巴(Bar
Kochba),主后一三○年左右,拉比亚基巴推崇他为弥赛亚。
十三7~8 古代犹太讲预言的教师通常会把这些事列为末日的预兆;常见的说法为,在末日之前会有大灾难,或最后之战,有人也曾用妇人的生产之痛作比方。耶稣则说,这些事是日常生活的现象,一直到末日为止;人类历史一直到末日之前,只不过是生产阵痛的起头。
十三9~13
末日之前会有的灾难
十三9 主后七十年之前,地方法庭或议会可能是由当地的长老或祭司决定议案;后来这些职位则由 * 拉比担任。* 会堂是公众集会的地方,因此自然成为听讼与公开管教的地方。有时公开管教的方式是鞭打;按第二世纪的规定,可在前胸鞭十三下,背部鞭二十六下;打的人要尽量用力。这些话可能描绘了犹太基督徒的痛苦,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百姓所拒绝。
十三10 按上下文看,这样的传讲是要在万国的政要官员之前(9节的「君王」可以指罗马的藩属王,但「万国」却应当包括帕提亚〔译注:里海东南方的古国〕和其他东方国家的元首在内),表明全球都将有逼迫。
十三11 犹太人想到 * 圣灵,会认为是 * 预言的灵,先知受其膏抹,传讲神的信息。
十三12 参:弥迦书七5~7(太十35~36更明显)。
十三14~23
末世之前必有的事
耶稣讲这段话之后大约十年,有一件事必定会令祂的 * 门徒想起祂的话。罗马皇帝加利古拉宣称自己是神,想把他的像挂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(主后39年)。当时耶稣所言,行毁坏可憎的将临的说法,一定重新盛传各地。十年之后,这些话仍然流传,达到保罗耳中(帖后二1~12),而在马可写福音书的时候(或许为主后64年),他也知晓。那可憎而将带来毁灭的事,终于在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之间发生。
十三14 经过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战争的 * 约瑟夫认为,「行毁坏可憎的」(取自但九27;参十一31,十二11)发生于主后六十六年,就是 * 奋锐党在圣殿流祭司的血时。另有人将「行毁坏可憎的」时间定在三年半之后,即七十年。
耶路撒冷人认为,罗马士兵的旌旗上有他们所敬拜的皇帝之像,若是进城,便是亵渎神圣。可是在主后七十年,圣殿被毁之后,罗马人把这些旌旗插在圣殿的废墟之上。这两种看法可能都正确:倘若这句话的意思是「带来毁灭的可憎之事」,那么,主后六十六年的可憎行为,可能导致主后七十年的毁灭。
山上有许多洞穴,逃到那里便代表安全;戴维和主前第二世纪的犹太革命之士,马喀比人,都在山上打游击,而在主后一三二至一三五年的战争中,犹太人也在那里避难。据说,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由于受到预言的警告,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便逃到一个名叫庇拉的地方,在丘陵地极北的山穴地带。
十三15 房顶是平的,可以用来祷告、晒蔬菜等等。楼梯在房子外面,所以匆促逃亡的时候,可以下楼梯而不进屋里去拿财物。
十三16 工人清早还凉的时候会穿外衣,等到白天愈来愈热,就会脱下来,放在田埂上。这则劝告也意味着行动的匆忙。
十三17 无论任何文化,在这种状况下怀孕或乳养孩子,都非常辛苦──尤其是母亲。那时的母亲多半会哺育孩子直到两岁。这段经文或许也暗示为失去孩子而哀伤(参:巴录二书十13~15)。
十三18 冬天的时候,除了夜晚很冷、会下雨之外,犹太地原本干涸的河床会在毫无预警之下,因着山上的雨水而突然涨满,以致难以过河。* 约瑟夫写道,有一群犹太人逃离耶路撒冷的时候,因为约但河刚好在六十八年的春天暴涨,延误了过河的时间,被罗马兵全数杀害。
十三19 但以理书十一章以主前第二世纪的安提阿古.伊比芬尼(Antiochus
Epiphanes)作结束,而末后那空前绝后的大灾难(十二1),似乎就在那时发生,接下来便是 * 死人的复活(十二2)。可是,有时候以色列的历史事件会迟延(如:给亚伯拉罕的应许,或迦南地的征服),而但以理书九24~27最恰当的时间,是在主后第一世纪,而非安提阿古之时。
耶稣在但以理书的「(直到此时)没有这样的」之后,又加上「后来也必没有」(珥二2),暗示在六十六至七十年之后,历史上还会有其他的灾难。
十三20 「那些日子」大概是指但以理书的一千二百六十天;由于灾难太大,若延续到底,或许无人能存活。
十三21~23 在这段时期里,经常有假先知和假 * 弥赛亚出现,并有大批犹太人跟随,对罗马政权一直构成威胁,结果跟随的群众常不免一死。这类先知不断宣称,神会拯救耶路撒冷,结果到耶路撒冷陷落时,他们全遭罗马人屠杀。在圣殿被毁之后,对 * 弥赛亚的盼望比从前更为殷切。
十三24~27
这世界的末了
十三24~25 此处耶稣的话是末世用语(赛十三10,三十四4,参二十四23;结三十二7~8)。有时候这种大灾难的词汇是用来描写历史事件(* 希碧尔神谕集用它来描述一次地震;参:耶四20~28),但古代文学通常以它来讲末世,或指今世的状况发生改变,神永恒 * 的国度即将实现。
耶稣所预言的末日似乎也延迟了,正如但以理书一样;圣殿一如耶稣的预言被毁,但那时祂并未回来。由于 * 旧约的 * 预言常把同类型的事件放在一起,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,耶稣可能是指,在圣殿被毁,及与其相关的灾难之后,末日就要来临;因此,末日仍随时可能临到。
十三26 耶稣对 * 人子的描述,在犹太文学中只有对神才会如此形容(在荣耀中降临,差遣祂的天使)。这段经文显然是指但以理书七13~14,那里记着「有一位像人子的」(即:如人的模样)从神领受 * 国度。这位人子是以色列的代表,在该段的上下文中,他亦曾受苦,并得着权柄,能统治全世界(七25~27)。
十三27 犹太人对未来的期盼最大的特色之一,便是以色列四散的各族得以重聚。(马可在这里的意思可能指在耶稣里四散的信徒;参:帖后二1)。
十三28~31
末日随时会临到
十三28~29 耶稣所列的预兆显明,末日随时可能临到,正如无花果树的叶子可显示当时的季节为何:由于无花果树没有较小的树枝,冬天的时候看来光秃秃的,但是到了三月底便会发出嫩芽,而夏天则成为遮阳的理想之处。
这幅图喻可能回头呼应耶稣以行动表演的无花果树之 * 比喻,暗示圣殿即将被毁(参十一12~25的注释)。
十三30 世代的长短算法不一致,不过 * 旧约通常以四十年计算(在* 死海古卷中,四十年代表最后一代受苦的时期)。耶稣讲这段话的时候,靠近主后三十年;圣殿被毁于主后七十年。
十三31 有人亦注意到,天地的废去,比神忘记祂的约或祂的话还容易(如:耶三十一35~37)。此处耶稣是用同样的说法指祂自己的话。
十三32~37
末日的时间无人知道
十三32~34 有些犹太教师也讲过类似的 * 比喻,说到君王或家主离开一段时间,回来后发现配偶或仆人忠心耿耿,或是对他不忠。第一世纪的读者一定听过不少这类故事(包括圣经的记载──箴七19~20),因此很能理解此一比方。奴隶有各种角色,不过看门人的角色很重要,因为他有主人的钥匙,可以拦住主人不想会见的访客,也可以检查离开家门的其他奴隶。而看门人既然较有威望(有些会与 * 自由的妇女结婚),责任便更重大。
十三35 耶稣提到的晚上,代表罗马将夜晚分成四段,耶稣惟一的保证便是,祂会在晚上来,而奴仆则要负起守望的职责。古代的地中海一带,大半都以公鸡最后一次的啼叫作为清早的闹钟,表示黎明业已开始;但是按上下文来看,这名称是指「一更」,指午夜之后四分之一的夜晚(参十四30、72的注释)。
当时的道路强盗充斥,所以除非必要,否则一般人不会期待主人晚上回来。因此,倘若主人夜间返回,对奴隶而言将是出其不备。
十三36~37 守更的时候打瞌睡,会被责罚。
十四1~11
为安葬的膏抹
十四1 犹太文学记载,许多祭司长嘲弄那些反对他们的人。因此,若有人说,神要他攻击圣殿礼仪,或威胁说,审判即将临到其中不儆醒的仆人,他们当然不能容忍。
十四2 过节的时候,耶路撒冷非常拥挤,人口约为平时的五倍。有时会发生暴动;* 约瑟夫报导,在这一节所提的事件之后几十年,有一次逾越节的时候,有三万人挤在一起,彼此践踏。因此,在逾越节的时候,会有额外的罗马兵驻守在耶路撒冷,而罗马巡抚也会从该撒利亚下来监督,以防生乱。在逾越节的时候(即:节期之内、公开)逮捕耶稣会有危险性,由此可见,这是圣殿领导人非常关注的大事。
十四3 伯大尼是靠近耶路撒冷的一个村庄,前来过逾越节的朝圣者可以在村民家中过夜。平时用餐时是「坐着」;而在酒席或宴会时,则会「斜靠着」。如果西门曾经「长大痲疯」(外号通常会有某种根据,但不会是实际的状况;如:有个身材较高的家族,被人称为「歌利亚家」),但现在一定不是病患;如果是的话,没有人会和他一起吃饭。可能耶稣医好了他。
十四4~5 为贵客的头抹膏油,是当时的习俗,但是这位妇人的行动未免太极端。无论她的经济状况如何,这瓶香膏(取自某种由印度或南亚拉伯进口的树根)价值为一般工人一年的薪资;她的家可能以保有此香膏来显示自家的地位。
封住的雪花石膏瓶(最为人爱用的香料罐)可以保存香味;瓶子一旦打破,香油就要立刻用掉。她膏抹耶稣,代表付出极大的代价,显示她内心有极深的爱;然而当场有人认为,这瓶香膏换作金钱,可以作更好的运用,因为无家产者或佃农等穷苦之人为数众多。
十四6~7 耶稣的回答,可能包括用到申命记十五11,那里要人善待穷人,因该地总会有这些人。祂并不是贬抑对穷人的施舍,而是要褒扬以下的内容。
十四8~9 在犹太人的传统中,君王(按定义而言,* 弥赛亚,或「受膏者」也包括在内)、祭司等人,承接职位时必须受膏。可是耶稣在此所强调的,是另一种膏抹,可能这位妇人当时并没有想到:是膏抹将埋葬的身体。这位妇女爱的行动,是耶稣所得着惟一的膏抹(十六1)。
十四10~11 犹大很容易找到祭司长,不过,若不是他要办的事与他们的计划吻合,他还无法接近他们。他的动机是想得着银钱,古时的读者也会和我们一样,认为这动机非常可耻;他们会立刻把这件事与十四1~9 那位无名妇女的行动作对比。
十四12~26
新的逾越与背叛
十四12 除酵节原是紧接在逾越节之后的节期,在那时候,一般人已经把它延伸,将逾越节也包括在内了。每个家庭都会派代表,请祭司为他们在圣殿宰一只羊羔,然后带回去,作为全家人的晚餐。
逾越节的盘子
_
逾越节的无酵饼
_
十四13 许多诠释家指出,水瓶(与酒袋不同)几乎都是妇女在提;因此,一名男人拿水瓶,会是很明显的记号。有奴隶的家庭常会差他们去拿水;许多城市里,家中的仆人会被派去公开的水泉之处,取储藏在水池内的雨水。
十四14~16 凡是拥有两层楼的房子,而楼上有一间「大」房间的人,必定是有钱人。这个家庭可能住在耶路撒冷所谓的「上城」,靠近圣殿,而不是在较穷的「下城」,靠近耶路撒冷的污水道。逾越的羊羔必须在耶路撒冷的城墙内吃,所以大部分人家里都挤满客人;然而耶稣与门徒最后的晚餐,屋里可能相当宽松。
十四17 逾越的羊羔要在晚上吃。耶路撒冷的四月,太阳六点左右西下,所以那时便可以开始用餐。筵席间会有热络的交谈;通常一两家人会共同用餐,不过这次耶稣和祂最亲密的
* 门徒自成一家。
十四18~20 「同我蘸手在盘子里」的人(逾越节时特别会用蘸盘,是整个仪式的一部分)居然会是叛徒,这一点必定令古代的读者非常震惊,因为他们认为,接待客人、共同用餐,是表示彼此的关系十分亲密(参:诗四十一9,引用于约十三18)。有些学者提出,那人「同」耶稣蘸手在盘子里,或许意味他否定耶稣的地位较高,因为许多犹太人团体规定,只有领袖才能先开动(指蘸食物)(参:* 死海古卷;亦参,德训篇三十一18)。
十四21 犹太教多半一方面接受神的主权,一方面承认人有责任。
十四22 一家之主通常在用餐之前,会为饼和酒祝谢,不过在逾越节筵席中,还要为饼和酒特别祝谢(然而当时的形式可能与后来的标准形式不太一样)。犹太人把饼用手擘开,而不是用刀切。「这是我的身体」不应该按字面解释(在* 亚兰文中,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明确,因为「是」与「代表」两者没有区别),因为我们也不按字面来了解犹太人为逾越节的饼所说的话:「这是我们列祖离开埃及时所吃的困苦饼。」(若按字面解释,那饼应该已有千年之久,而且早就被吃光了。)
十四23 逾越节的时候总共会饮四杯酒;如果第一世纪时已经如此,这一杯就应该是第四杯,因为是接在为饼祝谢之后。(有些学者认为,这里是第三杯。到了第一世纪末,犹太人和希腊罗马人在宴席的时候,似乎都以四杯为惯例。)并非每个人都有杯子;通常是一个杯子传着喝。
十四24 立约是由祭牲的血来确认;神曾用逾越节羊羔的血来救赎百姓脱离埃及;「为多人」可能是指以赛亚书五十三章(参:可十45的注释)。
逾越节的仪式虽然对杯作了解释,但是却没有以它为血,因为犹太人的律法和习俗规定不能吃任何动物的血──更不用说人的血了。
十四25 在巴勒斯坦的犹太教,起誓不碰某物的情形相当常见:「在某事发生之前,我不吃某某食物」,或,「我起誓,在某事发生之前,我不用这些东西。」耶稣起誓,在* 国度临到之前不再饮酒,而祂可能没有饮第四杯。犹太传统通常将国度描绘为一场盛筵,圣经应许,酒会无限量供应(摩九13)。犹太人为酒祝谢,称之为「葡萄树的果子」。
十四26 在用餐之后,通常会唱「哈利路」的诗篇,就是诗篇一一三至一一八篇。走到橄榄山,至少需要十五分钟。
十四27~31
预言其他人的背离
十四27 耶稣在此引用撒迦利亚书十三7,那并不是很明显的 * 弥赛亚经文;耶稣或许是指它所表明的原则:若没有牧者的引导,羊群便会分散。(* 死海古卷则把这段经文用来指未来的情形。)
十四28 当时的犹太人并不期待某一个人的 * 复活,而是希望整个国家的复生。而他们更不会以为,这事发生后应当前往加利利;神的子民在末日的时候应该聚在耶路撒冷(参:珥二32)。这些想法或许可以说明,为何 * 门徒没有将耶稣的这段话放在心上。
十四29~31 古代的典籍通常认为鸡啼便是报晓(如:主后第二世纪的罗马作家亚普流斯的《米它摩弗西斯》 [Metamorphoses] 2.26;* 马喀比三书五23;巴比伦他勒目《柏拉克特》[Berakot]60b),不过有些注释家说,在巴勒斯坦从半夜十二点半开始,守更的人就会听到鸡啼声;第二次则在大约半夜一点半左右。无论如何,此处乃是强调,否认主的事很快就会发生。
十四32~42
守望者睡着了
十四32~34 耶稣和祂的 * 门徒也许是晚上十点至十一点来到客西马尼园(按当时的风俗,已经很晚了)。通常在逾越节晚上,大家都会讲论神的救赎,直到很晚才睡。门徒应该可以保持儆醒来守望;或许在他们一生中,每一个逾越节都熬夜到很晚。
十四35~36 「阿爸」是 * 亚兰文的「爸爸」,是非常亲密、充满孺慕之情的称呼。通常是小孩子第一个会说的字,但是成人也会如此称呼父亲,而有时学生也会如此称呼教师。也许由于这个词表达的感情非常亲密,犹太人从来没有用它来称呼神(不过,他们会称神为天父),只有一位具群众魅力的教师曾在一个 * 比喻中如此用过。有关审判的杯,请参:马可福音十39的注释;耶稣呼求神免去这个杯(参:诗一一六3~4、15)。
十四37 * 门徒应当「儆醒守望」,就像十三章34~36节的 * 比喻中提到的看门人,那位看守大门的奴隶。
十四38 「迷惑」此处为「考验」;按犹太宗教一般对这字的用法来看,耶稣的意思是:「否则恐怕你们在面对即将临到的考验时,就会失败。」「心灵」与「肉体」的对比,并不像后期 * 诺斯底派或新柏拉图主义的解释(灵魂是好的,身体是坏的);而是说,虽然起初有心(十四31;参:箴言里面许多用到「心灵」的地方),但身体却因筋疲力竭而无法支撑。
十四39~42 耶稣用「罪人」(41节)来指奉* 公会差遣来的人,这是很强烈的措词,因大部分人都以这个字指另一种人(二16)。
十四43~52
背叛
十四43 来捉拿耶稣的这群人,既然是耶路撒冷的知名人士所派,很可能就是圣殿的守卫。这班守卫会有此处提到的武器(刀与棍棒);据说,管理圣殿的腐败祭司权贵,以持棍棒为特色,而在对付暴民时,棍棒也很有用。但在圣日(包括逾越节在内)不可以带棍棒。
这些人前来,预备会遭抵抗,因为他们以为要逮捕的是 * 弥赛亚式的革命份子──他们用当时的流行文化来解释耶稣在圣殿里的行动,而不是按祂的教导来理解(十四48)。
十四44~46 亲吻是家人和好友之间表达关爱的亲密举动,有时 * 门徒也会如此表达对教师的爱慕与尊重。因此,犹大的亲吻格外虚假(参:箴二十七6)。
这群人认为,他们需要犹大亲自带他们到最恰当的地点。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来搜捕耶稣,会太引人注目,以致让耶稣有时间逃跑。亲吻有其必要,因为天色很暗,看不出谁是耶稣;若在平时,守卫应该可以认出祂来(祂曾在圣殿教导众人)。
十四47 祭司长十分有钱,所以会有不少仆人。这里所提的仆人可能不是利未人,无法在圣殿内工作,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凡是缺少器官(如耳朵)的人,就不能在圣所事奉。(然而,耶稣的门徒原本可能以脖子或更重要的部位为目标。)虽然这趟行动主要的对象是要捉拿耶稣,不过若有人再动刀,可能接着便会产生冲突,许多 * 门徒也会因此被杀。
十四48~49 颠覆份子(如后来的暗杀者,他们会以圣殿的群众为掩护,杀害犹太人的权贵)常在暗中行动,以免被捕;耶稣所谓的颠覆行动则是公开进行,毫不遮掩。在圣殿里逮捕人,可能会造成政治的不利,甚至可能引起暴动(参十四1~2的注释)。
十四50~52 犹太人通常对裸体感到极其羞耻,只有少数被希腊文化同化的犹太人才接受,但他们会被视为叛教者。晚上的时候,* 门徒除了披一块细麻布之外,应该会穿着外衣,他很可能已经冻坏了(参十四54)。(在巴勒斯坦的家里,四月时可以赤裸睡觉,不过耶路撒冷位置较高,而由十四章54节看来,那天晚上相当凉;在室外搭棚而眠的逾越节朝圣者会,一定都盖了毯子。)要点为,这个人逃得非常匆促。
十四53~65
公会的嘲弄审判
如果后期的文件可以正确反应出当时的犹太律法,那么这次的审判便触犯了好几项规定。马可对这些规定可能都很熟,不过他的读者却不一定知道。
十四53 「祭司长」、「长老」和「* 文士」是 * 公会(管理以色列的宗教法庭)里面的三种代表。整个公会共有七十一位成员,通常是在圣殿中名为「凿石室」的大厅里开会,他们坐成半圆形,大祭司坐在当中。这一次,许多公会的成员(正式会议需至少有二十三位成员出席)在半夜秘密开会,没有先在大祭司的家中发通告(十四54),而他们所审议的,是死刑案件。
就这几方面而言,此一聚集皆不合法,不过他们可能解释说,这只是在真正审讯之前的初步质询(参:路二十二66)。事先没有通知可以有理由,因为这是节期之内发生的事,而所有相关的官员都在城内;可是由于犹太律法禁止在安息日审判,或许在节期内也不可以审判。这些官员聚集,似乎只注意如何才能将耶稣定罪,而不在乎法律的细节。
十四54 彼得敢踏入私人(且是大祭司)的地业,对一名加利利的渔夫而言,需要很强的委身。守卫可能是祭司家值夜班之人,他们或许立刻会认出彼得不是他们当中的人;甚至这些人还可能是圣殿的守卫,在那里等着里面审判的结果。无论是哪一种状况,他们都是奉派晚上在圣殿值勤的人,不过他们在逾越节反正很晚才睡。
十四55~56 尽管大祭司确定耶稣意图颠覆,但至少议会中有一些议员,可能是 * 文士,还想按照犹太人正规的方式,列举证人来盘诘。然而一旦证人之间互相矛盾,了解犹太律法的人都知道,这些人的见证要判为虚假,案件要视为捏造而予以驳回;在犹太律法之下,死罪的案件若有人作假见证,就要被处死(参:申十九16~21和 * 死海古卷)。虽然罗马政府不让 * 公会的法庭处死作假见证的人,但公会至少会管教他们;而这个案子则继续进行,显示聚在那里的公会成员存严重的偏见。
十四57~59 许多犹太百姓期待,神在击败罗马人之后,会建立一所洁净的新圣殿。耶稣既教导将有新的圣殿,又警告旧的殿会毁灭,听在外人耳中,自然像是 * 弥赛亚革命人士的疯狂威胁。但是这些证人在反复盘诘之下,证词并不吻合。
十四60~61 根据后期 * 拉比的律法,大祭司按法律不可以勉强耶稣开口自定己罪,但是到了这个时候,其他人的见证都无法起作用;如果后期的律法在耶稣的时代已经生效,那么,这些祭司当局就是故意不予理会。大祭司最后问耶稣,祂是否认为自己是 * 弥赛亚──在大祭司想来,这称号就等于革命份子。
「当称颂者」是对「神」的常用代称。对大祭司而言,「* 神的儿子」一词很不自然,但是并非不可能;或许马可只是将自己的话放在大祭司的口中,这也是当时很常见的写作技巧。很可能他曾听说耶稣以此头衔自称,或许带有弥赛亚的意味(十二6)。
十四62 耶稣的声明是宣告,祂不仅是人间的 * 弥赛亚,更是但以理书七13~14所提全宇宙的统治者,是以色列之呼召的成全者,祂会在荣耀中临到,永永远远掌权。(座位可能是指诗一一○1。)
十四63 撕裂衣服是哀恸或 * 悔改的象征,如果听见圣名遭亵渎,也要如此。大祭司在此一定是急切想要定罪;除非耶稣提到神希伯来文的圣名,或是要人去作类似敬拜偶像的事(如:称自己为神,但此刻祂并未这样做),否则按理来说,祂没有犯亵渎的罪(若按第二世纪 * 拉比教导的定义,祂绝没有违犯,而按广义的了解来说,祂也是清白的;参二5~7)。犹太法庭应该宣称祂是疯子;这名来自加利利的傲慢教师,被捕了还以为祂可以驾天上的云降临,哪有这种事?
十四64 按照犹太律法,大祭司不可以单独判断此案,必须由公会来投票(如果后来记载的规定当时已经实行,这种投票是从最年轻的开始,而由大祭司结束。)虽然按照犹太律法的定义,他们不会真的以为耶犯了亵渎的罪,但他们却有重大的理由要赶紧办祂:祂对圣殿当局显然已经构成威胁(十一15~18),何况祂既以* 弥赛亚自居,就威胁到整个罗马政权的架构,而这些犹太权贵正是其代表。
十四65 这里的举动──吐唾沫、蒙眼、拳打、嘲讽犯人──当然都违反犹太律法。他们讥笑耶稣是假先知的时候,彼得却应验了耶稣对他所说的 * 预言(十66~72);因此,耶稣通过了真先知的考验(申十八22)。
十四66~72
彼得否认主
十四66~69 在有权势的人家中,奴隶的权力和地位比一般的自由人还高。虽然大祭司可能有许多仆人,这名女奴可能看出,彼得和差役(十四54)并不是大祭司家中的人。她既在靠近圣殿有权势之人家中作奴仆,有可能曾去过圣殿的院中,对耶稣的 * 门徒或许颇有印象。彼得从庭院出来,走到前院,可能觉得需要逃走。
十四70 加利利的口音和犹太地不同,* 亚兰文如此,或许希腊文(必定是这里的用语)亦然。大祭司的仆人与圣殿守卫一定住在耶路撒冷,自认是犹太地的人。
十四71 彼得所发的「咒」并不是秽语;而是起誓说,自己不认识那人,而若他说的是谎话,就会遭咒诅。圣殿当局只在乎除掉党首;除非彼得会构成进一步的威胁,否则他的性命可能没有危险(不过,他会因跟随耶稣进入大祭司的院中而受罚)。然而彼得对这点并不了解。
十四72 对大半古代地中海一带的人而言,鸡啼便代表天明。有些学者建议,这里是指巴勒斯坦较早的鸡啼,时间大约为半夜十二点半到两点半之间。
十五1~15
彼拉多与王
十五1 夜间审判是不合法的,公会的人大约在曙光初现(约清早四点半)或黎明之时(约五点半)又重新聚集,赶快正式作出结论。罗马官员,如彼拉多,会见客人与民众的时间,是从黎明到中午,所以他们必须一大早就把耶稣预备好。彼拉多住在该撒利亚,但是逾越节期间,他留在耶路撒冷大希律的旧宫;罗马巡抚必须在耶路撒冷,防范逾越节可能产生的动乱。
十五2~4 凡自称是犹太人的王,* 弥赛亚,就会被控煽动滋事及背叛皇帝。犹太领袖惟一可以处死的罪,是亵渎圣殿;对他们而言,耶稣在圣殿的举动至少已相当接近,可是这些领袖知道,祂的弥赛亚之称对彼拉多的威胁会更大。彼拉多过去和这些领袖的合作并不太佳,现在他们一定要为这案件找一个很强的理由。
十五5 犹太人记载的殉道者故事经常见证说,* 外邦法官看见殉道者宁死不合作,感到很惊讶(如:马喀比二书,* 马喀比四书)。不过,罗马法并不将沉默解释为认罪。
十五6~10 在节期的时候释放一名囚犯,这种当地的习俗未见于现存的历史记录中,但是与当时的文化却可吻合(如:主后85年,一位埃及巡抚把一个人交还给「群众」)。巴拿巴和耶稣截然不同,他是暴力革命份子;可是他没有自称是王,也没有招一大群人来跟随。
十五11 古代的作者常批评说,群众很容易被人耸动。
十五12~15 钉十架之前通常会猛烈鞭打犯人,不过一般是在前往刑场的途中,甚至是在将犯人固定在十架之后。钉十架是古时最残酷的死刑。
彼拉多刚担任巡抚的时候,要把皇帝的旌旗带进城,立刻遭到耶路撒冷城的震怒;最近他又用圣殿库中的钱盖了一条水沟。他对民情的漠视,使得犹太人对他更加反感,而他显然不太想再与当地的官员起冲突。
十五16~20
愿王万岁
十五16 衙门院是大希律的庞大官邸,罗马巡抚来的时候便会使用。
十五17 紫色通常很贵(参:徒十六14),不过此处的紫色袍子和植物冠冕乃是象征希腊藩属之王。士兵可能是即兴的动作,拿一件紫色的罗马外袍来充数。
许多学者认为,荆棘冕或许是用莨苕有刺的矮枝,或许是用枣椰叶(看来更像冠冕)编成,刺主要是向外,用意不是要向内扎人;所以这冠冕或许是模仿 * 希腊统治者的花冠。然而,花冠是扭转编成的,所以一定有刺或尖物是朝内的,把耶稣的头扎出血来。只有最伟大的国王会戴真正的皇冠,而不是花冠,因此他们是把耶稣打扮成藩属的王。
十五18 对罗马皇帝的致敬语,是类似「万岁」的话。因此,罗马士兵也如此戏弄耶稣(「犹太人的王」);即使他们真以为耶稣是犹太人的王,也不会尊敬祂。
十五19~20 朝见王(包括该撒)的方式,是跪拜。
十五21~32
钉十架的王
十五21 古利奈在现今北非的利比亚,那里有很大的犹太人社群。「西门」是很普通的犹太名字,而在逾越节的时候,地中海一带敬虔的犹太人都会到耶路撒冷来朝圣。罗马士兵可以征召任何人来服劳役,帮他们拿东西。
因为在节期当中不可以工作,西门不是来自「田里」(按字面解;和合本:乡下)的工人;或许他没有赶上节期,现在刚从古利奈来到,或从他暂住的乡下来到。
十五22 钉十架的刑场可能被称为「髑髅地」,因为那里死了许多人。(以为那地方的形状像髑髅的观点不太可能,由此推论,一八八四年左右查理.高登 [Charles Gordon ] 据此而指认的各各他地点并不可靠,那里的地形是在耶稣之后才造成的。)
十五23 耶路撒冷敬虔的妇女通常会预备像这类的饮料,给受刑人服用,以减轻他们的痛苦(参:箴三十一6~7);耶稣则选择不打折扣的忍受钉十架之苦。据说没药有麻醉作用。
十五24 罗马兵丁常会瓜分受刑人的衣服。
十五25 第三个钟头(和合本:巳初)是从早上八点半之后开始,直到九点半之后(钟头计算的方法是依据日出的时间,所以每年按季节会略有不同)。
十五26 被钉十架的人,在头顶以上常会公布罪状。自称为王本已足够惹来罗马人的忿怒,但耶稣不是被称作假冒的王,而是「犹太人的王」,颇具讽刺意味,这或许反应出彼拉多或他手下之人对犹太人心存反感。
十五27 这里的「强盗」一字(NIV、 NASB;参:「盗匪」──NRSV、
TEV),* 约瑟夫用来指革命份子。因此,这两个人可能是巴拉巴的同伙,本来那天他要和他们一起行刑的。
十五29~32 观看钉十架场面的人,有些会咒诅被钉的罪犯,但其中也有可能是属耶稣的人(十五26)。许多古代作者会用反讽法,马可也不例外,他让耶稣的敌人无意中讲出正确的真理(31节)。
十五33~41
王的逝世
十五33 「第六个钟头」(和合本:午正)始于正午之前,「第九个钟头」在下午三点之前。耶稣去世的时间大约为圣殿献晚祭的时候。
有些故事提到,某些敬虔的 * 拉比,尤其是曾以祷告影响世界的拉比,在过世的时候,自然界发生了灾变。
不过这些征兆最重要的意义,是表明审判即将临到。黑暗从前曾代表审判(出十21~23),未来亦将如此(赛十三10;结三十二7;珥二2、10、31,三15;摩五18,八9;亚十四6)。
十五34 耶稣的呼喊是用 * 亚兰文引用诗篇二十二1,有时候这一天的此刻会引用这段经文来祷告,但是耶稣这样祷告,则别具意义。借着第一节,这篇论到义人受苦,以及神必申冤高举之诗,整个呈现出来。(耶稣可能是用希伯来文引用这篇诗,如马太福音所记;马可用亚兰文形式,因为这话是在亚兰文的环境里发出来的。「以利」被误听为「伊莱贾」的可能性,远超过「以罗伊」;参十五35~36)。
十五35~36 犹太传统中某些团体的成员相信,伊莱贾除了在末时有其任务之外,还会奉差来拯救著名的教师,就像天使一样。
十五37 钉十架一般乃是窒息而死:在十字架上的人变得非常虚弱,没有力气撑起身躯,以致横隔膜愈来愈紧,终于让人无法呼吸。但是通常需要几天才会断气──比耶稣所忍受的几小时长得多。
十五38 至圣所是神居所的象征,只有大祭司一年才能进去一次。神将幔子裂开,意思是从现在起,祂不再受限于圣殿的制度,而旧的圣殿体系受到审判,已经废去。
十五39 非犹太人可能会用「神的儿子」之类的话,来指敬虔的哲人,而更常见的,是指一名英雄,其父亲是神祇;可是在马可福音中,「神的儿子」含义更加丰富(十四61)。
由于罗马人认为,当今的皇帝乃是被神化之奥古斯都的儿子,这位百夫长可能以为,耶稣不仅是「犹太人的王」(十五26),也是皇帝的一名对手。无论这一词的弦外之音为何,马可的反讽手法(参十五29~32)很明显:只有一名 * 外邦人对耶稣的死感到不可思议。
十五40 女性的跟随者大概不像男人一样会遭逮捕,不过她们敢到钉十架的刑场,勇气也不小。「小」雅各布,这附加语(Less, NASB、 KJV)最好译为「较年轻的」(younger, NIV、 TEV、 NRSV),古代的蒲草卷中有这样的用法。
十五41 按照严格的宗教习俗,妇女(尤其是已婚者)随着一大批男性 * 门徒旅行,乃是丑闻;除了已经希腊化的贵族之外,一般巴勒斯坦的犹太妇女都不太在公众场合露面,必须蒙头,并做家事。
女性的 * 赞助人之概念,别处也曾出现,但这些妇女会跟着耶稣旅行,仍令人惊讶。藉这一节,马可暗示耶稣的工作存在着向社会秩序挑战的潜力──尤其若这些妇女的「跟随」也像门徒一样,而她们极可能便是如此(参:路十39的注释;福音书对「跟随」的一般用法)。
十五42~47
王的埋葬
十五42 安息日始于日落,就在耶稣死后几小时之内。按律法规定,安息日不能为埋葬而预备尸体(至于可做的事,请参:太二十七57~58的注释)。
十五43 * 公会中还有一些敬虔的人,就像约瑟,不是个个都像审判 * 故事里的成员(但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敬虔人),这与当时犹太权贵的分歧现象完全符合。约瑟既然等候未来的 * 国度临到,就可能不是 * 撒都该人,和他大半的同事都不一样。
十五44 钉十架通常要几天才会让人死,除非加速其死亡(参:约十九31~32)。
十五45 考古掘出的坟中,很少有钉十架的尸首,由此可见,一般的身体并没有经过埋葬的程序──而这是犹太人最恐惧的事。有一位富人的家坟中则发现了一个例外,显示当时和现在一样,有钱有势的人格外有影响力,可以用在好的方面,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。
十五46~47 约瑟一定是赶紧去买细麻布,趁日落(约六点)之前、安息日尚未开始之时。埋葬时通常会用细麻布作寿衣;从岩石中凿出的洞穴,是最佳的坟墓。坟前有一道沟,圆盘式的大石头会滚进去,挡住入口,使人不容易进去。尸体经过安葬的准备之后,会放在那里,经过一年的腐化;然后长子或其他至亲的家人再回来,收集骨头,葬在一个盒子里,存放在坟墓墙上的狭隙中。
十六1~8
探墓的妇女
马可福音既然已经预言* 复活与显现(十四28),即使没有十六章9~20节,也已经完整无缺。马可不需要再讲这些故事。许多古代的文献只要作出预言、在* 故事结束之前暗示未来必成的事,就算大功告成(如:《埃利奥特》,古希腊最流行的书之一,只预示亚基里的死,及特洛伊的失陷,却并未讲述其故事)。
这类悬疑笔法是当时文学与 * 修辞学的技巧。有些书(如:以*
伪斐罗著称的犹太历史著作)、讲演,和文章(* 蒲鲁他克的一些作品),结尾也很突然。马可或许想在复活与显现之前就作结束,因为他的读者正受迫害,他们仍在分受耶稣的十字架,而他们需要被提醒,若对最终的胜利产生怀疑,乃是最愚蠢不过的。
十六1 在埋葬之前,尸体一般会先用油膏抹(然后用水清洗),但是由于耶稣是星期五过世,就在安息日开始(日落,大约六点)之前,这样的膏抹只得顺延。在埋葬的时候,男人只可替男人穿寿衣,但是女人则可以不分男、女。香料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用,但特别的人物必会使用(如:希律)。在炎热的地中海一带,香料可以减少快速腐坏的臭味。经过一昼两夜之后,这些妇女一定以为尸体开始发臭了。可是耶路撒冷在海拔以上两千呎,四月还相当凉,在封住的墓中,尸体应该还可以碰。
十六2 时间约为清早五点半;黎明而起是当时的习俗。至少有些商人已经开始作买卖,因为这些妇人去墓地之前,先去买了香膏(十六1)。
十六3~4 一块扁圆形的石头滚进沟里、挡住坟墓的入口,要辊开,则需要几名壮士。坟墓通常只在一年之后、准备第二次埋葬骨头的时候,以及后来有家人需要埋葬的时候,才会打开。
十六5 在犹太文学中,天使常穿着白袍。这些妇女不见得马上认出这位人物乃是天使;圣殿的祭司和其他人也会穿白袍。
十六6~8 在整个马可福音中,凡要人守秘密的事,都会传讲出去;此处,她们终于得到吩咐,可以宣布这信息,但她们却保持缄默。如果原来的马可福音到此结束(很有可能),它的结尾便与开头同样突然,而最后的一句话则是反讽。古代许多其他作品(包括许多条约和戏剧)也有突然结束的情形。
十六9~20
大使命(附篇)
由抄本传统与文体来看,这几节可能很早就加在马可福音之内,不过有几位学者(如 William Farmer)主张,它们是马可所写。无论如何,这几节的内容都可以在福音书中找到。
十六9~11 一名妇女的见证通常会被视为不可靠,* 约瑟夫和 * 拉比都曾提到。据此观之,加上犹太教并不期待 * 弥赛亚个人的 * 复活,难怪 * 门徒不相信抹大拉的马利亚。
十六12~14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,超自然的生灵,如天使和伊莱贾,可以化妆成不同的样式。复活的耶稣显然也符合这特色,一些男性门徒因而相信了。
十六15~18 以赛亚预言* 弥赛亚时代的征兆之中,包括病人得医治、哑巴能说话(赛三十五5~6)、神的子民会为祂作见证(赛四十三10)。这里归给信徒的能力,在* 旧约则是许多先知才有的(参:这一主题在使徒行传的发挥)。
十六19~20 犹太和希腊读者都可以接受大英雄升天的说法(如:赫拉里克〔译注:宙斯神的儿子〕,或圣经之外犹太传统中的摩西),但耶稣坐在神的右边,则超乎这些概念;意思是耶稣为神的代理者,统管一切(诗一一○1)。